2024-08-08 12:07:54 作者:赵行成
中原镇地处秦岭南麓、汉滨区最北部,国土总面积248平方公里,辖8村2社区1.5万人,耕地总面积2.8万亩。素有“红色之乡、森林乡村、北部粮仓”之称。近年来,中原镇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五个抓实”为抓手,全力建设“北部粮仓”示范基地。
抓实“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守牢粮食安全底线,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粮食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中原镇优质稻油、玉米大豆复合套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由区级领导包抓指导、镇领导班子抓点示范的工作格局。同时,分解任务到村,夯实责任到人,并通过严格督促指导、建立考核奖励机制等,确保粮食生产扎实推进。
抓实“示范引领”,坚持园区引领。建设“北部粮仓”中原示范基地,由合作社、园区等集中流转农户闲置土地,解决单家独户种地规模小、效益低、不愿种的问题。全镇共有园区4个,家庭农场15个,合作社38个。坚持大户带动,积极组织种粮大户发展规模种植,让群众看到荒土地种出增收希望。全镇共有种植大户51户,带动2260户6950人种植粮食28000亩。中心社区种粮大户陈茂丰告诉我们,“我今年种植240亩,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省钱也方便,有50户124人跟我一起种植玉米水稻1080亩,预计人均收入1045元”。坚持党员示范。引导党员种好“先锋田园”,用好门前屋后闲散地、荒地,人均种上一亩粮。“我把房前屋后5亩地种了水稻、油菜等,看到我每天都在种,周边20户村民也跟着种了150亩地,自己种自己吃,绿色、省钱还赚钱”。双湾村青年党员李想高兴地说。
抓实“藏粮于地”,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打造亮点田块及灌溉渠、机耕路,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区域初步形成。 全镇共修产业路12.8公里,渠道7.9公里,新修溢流坝 5处、水窖6个。全力开展撂荒地治理,以“一户一策”“一地一策”动员群众复耕复种撂荒地1000余亩。卫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梓清告诉我们,卫星村想尽办法治理和复耕撂荒地180亩,不荒一亩地,不失一分田,既让农民种地增产,更让种地增收。
抓实“藏粮于技”,突出良种良法。优选高山优质水稻品种,提升亩产效益,2023年粮食亩产提升10%。突出良机良法,全面推广旱板水稻育苗、稻田养鱼共生技术和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建立现代化六要素农业气象观测服务站,组建镇域农机专业服务社,投资80余万元购置大型农用设备20余台(套)。突出培育培训。建立深渊康田间课堂,共邀请农作物专家、技术人员到镇开展技术培训30余次,覆盖2100余人次,为保障粮食生产打下技术基础。
中原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运程告诉我们,“我镇粮食耕种面积接近三万亩,为确保全年粮食高质高产,我镇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并做好病虫妨害和应对极端天气防范工作,全力保障农业生产高效高能”。
抓实“惠农政策”。强化宣传引导。依托“服务群众五到户”机制,全镇600余名党员干部到村入户进田,宣传粮食和种粮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强化政策落实。利用直接补贴、农业保险、金融信贷等手段,加大对种粮农民和合作社的奖励扶持政策,共发放各类补助250万元。引导群众为1.3万余亩水稻等购买粮食种类保险,降低粮食生产风险。强化服务保障。对全镇农资店规范化经营、供应、台账等进行检查,确保农资安全,向农户免费发放玉米种子1.6万公斤、水稻种子3000公斤。
全镇共种植水稻3100亩,玉米1.07万亩,油菜4100亩,大豆6000亩,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920亩, 预计带动2800户 8500人从事粮食生产,粮食产量突破8000吨。粮食生产工作被中省市区各级媒体关注报道,经验做法全市春季农业生产工作推进会上作交流发言,被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表彰为“2023年度全市粮食生产突出贡献镇”。
“中原镇将始终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市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我镇资源禀赋,采取超常措施,坚持久久为功,长抓不懈,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中原镇党委书记寇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