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1 14:25:09 陈小文
(王志宏 黄爱军 全媒体记者 陈小文)暑假期间,西安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青言实践队共计15人来到陕西省白水县,开展以“第二个结合”视域下文化治理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实践调研,通过田野调查,了解当前关中县域基层文化治理现状及典型做法,进一步廓清文化治理与基层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更好总结凝炼文化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意涵、逻辑表征及创新路径。
西安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青言实践队(本文图片由白水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实践队组织开展辅导交流会
夯实学理根基 强化思政引领
为顺利开展调研实践,西安财经大学青言实践队自6月开始,就投入到扎实的调研论证、策划协调、理论学习及文献梳理等准备工作。
在出行前的辅导交流会上,指导老师分别围绕调研内容、主题方向、方式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开展针对性培训。会议锚定研究目标,明确学习抓手,做好规划安排,指出全体成员要把赴白水下乡调研融入到学校“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大格局中,上好与现实结合的“大思政课”,贯通专业所学、个人特长和团队优势,着力为新时代青年发展蓄能,为乡村振兴赋能。
深入苹果示范基地
聚焦产业发展 感受经济脉动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只有生产发挥效能、人民经济生活质量提升,基层文明治理才能拥有可靠的物质保障和坚实的群众基础。为更好了解县域经济发展与基层文化治理间的关系,青言实践队先后来到白水县城关街道西文化村,杜康镇杜康酒厂股份有限公司、和家卓村,西固镇西固村,雷牙镇尧头村和林皋镇千亩苹果示范基地等村户社区和地方企业参观调研。
参观豆腐宴
青言实践队先后考察了苹果产业、酒品豆类制造、文化旅游等县域主要传统产业发展情况,同时,还对近年来一些村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案例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在西文化村,了解“长中短”三期产业结构设计和以大棚、油菜、瓜果药材等多元配合、长链条发展的产业布局;在杜康镇,调研“和园”项目建设及文旅发展现状;在尧头村,亲触豆制品加工产业,探访“渭北豆腐第一村”“豆腐+旅游”的经济产业模式,与村民共话生产发展;在苹果产业园,了解果业强县、产业富农的经济势态,探讨果业发展的困境与难题。
连日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入户和深度访谈,同学们真切感受到贯彻新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科技人才力量等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观杜康酒业
追溯“四圣”文脉 谱响文化弦歌
“要让有形的乡村文化留得住”“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作为关中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典型代表,白水县有着“仓颉造字”“杜康酿酒”“雷公造碗”“蔡伦造纸”的古老传说和遗迹,千百年来“四圣文化”及其蕴含的精神图腾如同绵延洛水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为深入了解白水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发展现状,实践队先后前往杜康庙、雷公墓和仓颉庙研学。
在杜康沟,团队参观了杜康古庙、墓、杜康泉和古法酿酒作坊,倾听杜康文化第五代传人张宗贤为师生讲述千年杜康酒文化,走进高标准的现代化生产大车间、完备的工艺流程和丰储的窖藏仓库,看杜康酒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激烈竞争中开拓市场的匠心;在大雷公村,聆听关于“医陶圣祖”雷祥的故事传说,触摸历史遗迹,考察文保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