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7 13:08:29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我国春秋时期的经济学家管子说的。大致意思就是——党和政府应该为群众“勤劳致富”创造良好的条件,让群众付出有回报,能积累足够多的物质基础,群众才有条件不断加强对文明的追求。
烤烟源产于北美洲的弗吉尼亚地区,在明中叶左右开始陆续传入我国,20世纪初开始规模化种植。烤烟产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也是我国大宗出口的产品之一,被广大农民朋友们称为“黄金叶”。
兴化乡位于两当县中部浅山区,梯田比较多,但相对其他乡镇的特色优势而言,历史上,兴化由于缺少地表径流,用水极度不方便,生产效率不高。这就导致了兴化乡的群众付出了十分的勤劳与努力、汗水与血水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为解决这一突出难题,兴化乡的基层干部从上世纪末开始就以现代化农田建设为抓手,借助发展高标准烟田这一契机,依山就势,兴修梯田;因地制宜,修水利工程,修机耕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兴化乡的农田灌溉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
兴化乡分管农业的干部曾介绍道:“咱们乡农业人口只有两千来人,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一万三千亩,可谓是地广人稀。而且咱们的土层厚实,海拔光照等条件都十分适合种烤烟。”
自2002年以来,兴化乡开始规模化发展烤烟产业,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兴化乡坚持全面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群众的文明追求和精神面貌越来越好。近年来,兴化乡每年投入20万元以上的资金整修烤烟路、为群众发放产业奖补;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阵地,组织党群服务志愿者全方位支持烤烟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发展烤烟产业后,乡上开展一系列移风易俗宣传,群众精神面貌更好。
只要肯下苦,黄土能生金
烤烟种植可以说是最稳定的订单式农业,兴化的群众在种烤烟方面,只要付出十分的努力,就可以稳稳的收获十分的回报!
今年以来,兴化乡共发展烤烟1100亩32户,预计总产值在400万元,缴税可达80万元。户均年增收在10万元以上,烤烟的育苗、除草、移栽、烤制、运输等过程,可以在乡内提供将近一万人次的用工。大家不要小看80万这个数字,对于兴化乡这样一个产业发展的后进乡来说,这上缴国家的80万,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兴化乡基层干部在日常办公方面的“自给自足”。
发展烤烟产业,为兴化全域乡风文明建设带来了什么
对于已经是省级文明乡镇的兴化乡来说,发展烤烟产业,到底给带来了什么?
①破除陋习、文明家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
在兴化,有两兄弟因为种烤烟,改掉各自的坏毛病,让日子变得红红火火的文明实践。(兴化乡某树村有赵大伯一家人,现在已经是村上有名的烤烟种植大户。赵大伯有两个儿子,为人勤劳朴实,一心扑在地里,加之孙辈也争光,有上浙江大学这样的名牌大学的,有邻县开汽修公司成家立业的,也有刚刚参加体制内工作的,一家人身心健康,日子过的很好。
赵大伯说:“现在看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一大家人,二十年前可不是这样,老大好赌、老二好酒,全家一年光靠他种二十几亩苞谷,一斤卖不上一块钱,家里光欠账就五六万,两个儿媳妇成天说日子过不下去了!”后来赵大伯实在没办法了,他决定举全家之力逼着两个儿子和他一起种烤烟。
“种烤烟是个辛苦活,不到二月二就要准备培育烟苗、春末夏初要移苗进大田,这期间要跪地除草五六回,生长期要顶着伏里的太阳经常管护,初秋开始烟叶要收三四回,收回来绑、烤、压一直到送到烟站还得三个月,一年要在地里干三百多天。”赵大伯说,“开始时种烤烟也不比其他营生挣钱,但几乎全年无休的劳动再劳动,让两个孩子越来越文明,完全戒除了各自的坏毛病,日子才慢慢好起来的”。)
②抵制高价彩礼、树立文明新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
在笔者包驻的庄上,有小两口,因为种烤烟,免去了高价彩礼,让姻缘更顺利的文明实践。(钱哥、孙姐俩夫妻,也是烤烟种植的大户。孙姐是本庄人,发展烤烟产业较早,早期因为家中劳动力少,经常到相邻乡镇请人帮工,当时的钱哥就是其中的一位年轻小伙。在紧张的劳作当中,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由于是自由恋爱而且孙姐家也看重钱哥的踏实肯干,所以两个年轻人的婚姻就十分顺利。孙姐家收到的全部彩礼都投入到小两口的生产生活中了,婚后钱哥种植烤烟的技术越来越好,加上村耕地多,钱哥就落户在本村全力发展烤烟了。十几年来,夫妻间十分和睦,两家人的关系也十分亲近,日子过的都很好很文明。)
③邻里互助、亲友互帮、化解矛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
在兴化乡,还有两邻居、两亲家,因为种烤烟,互帮互助,更合理更自主的分配土地和劳动力关系的文明实践。(李叔和周叔是两邻居,早年因为醉酒产生过小矛盾,两家走的不近。后来两家先后发展起了烤烟产业,李家地少但离家近,周家地多但相对较远,培育烟苗不方便。两家为了把烟种好,就硬着头皮坐在一起商量,在李叔家育苗,周家每年拿出一点地给李家种烟。近年来,两家因烤烟不仅消除了矛盾,而且处的越来越好了。“年轻时都有不文明的地方,可远亲不如近邻嘛!”他俩说。
吴家和郑家是两亲家,郑家种烟、吴家务工,为了不让吴家的地撂荒,平日里郑家人在乡上种两家人的地,到了农时吃紧的时候,吴家的举家回来帮工,两亲家的这种组合,让群众更合理更自主的分配了土地和劳力的关系,日子自然过的好,处理起两家的利益关系也比一般姻亲更文明。)
......
在兴化,像这样依托烤烟种植产业,把乡风文明建设同乡情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写照,不遑枚举。
全县“八有”山地立体农业+全域乡风文明建设 助力兴化乡村全面振兴
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付出的努力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群众才有机会持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追求。
下一步,兴化乡将继续抱牢抱好烤烟种植这一“体制内”产业,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持着“向生态要质量,向质量要效益”的态度,抢抓全县“八有”山地立体农业发展新机遇,围绕核心、促进中心,积极探索粮经粮粮轮耕套种互保障、“双百千万”“三养一药”齐步走、农文旅产业大融合的发展模式,通过乡村产业的振兴,为“两山”双向转化提供“兴化样板”,确保勤劳朴实的兴化人民,付出十分的努力,收获十二分的希望。同时借助与孔孟之乡、国家级“文”“卫”城市青岛协同发展的东风,持续激发兴化乡群众就地过上新时代文明生活的内生动力,引领群众自立自律自强,切实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正确前行,繁荣发展。为全县省级文明县创建工作,贡献兴化乡山呼海啸般的强劲动能!(韩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