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6 09:46:12
开栏语:近年来,陕西省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理念知识技能需求为核心,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培育出了一批扎根农业、服务农民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中国农科新闻网》精心策划推出《高素质农民风采展》栏目,充分展示陕西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成就和高素质农民的风采。本期推出第六篇《高素质农民风采展 | 甘国柱:稻虾共作走出新“稻”路》。
种稻不仅得稻,还能得虾。在汉中市汉台区铺镇国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一位敢于尝鲜的“新农人”,通过发展稻虾共养模式,有力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他就是“村民致富的带头人”——甘国柱。
甘国柱是铺镇刘堡村甘家营人,他当过兵、做过生意、打过工,有赔有赚,几经折腾依旧没有磨灭他时常做着的“稻田梦”。“小时候日子过得艰苦,吃饱肚子是最朴素的愿望,这也让我对农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甘国柱说。
在江苏打工期间,甘国柱有幸与当地渔民学习到了水产养殖技术。他说:“我当时就想把技术学到手,回来干种养殖。”2008年,他回到家乡准备发展养虾产业,但遭到父母的反对。从此,养虾成为了甘国柱日思夜想的事业。
2015年,挣到第一桶金的甘国柱回到家乡,说服父母,将自家较分散的4亩地置换成了集中的水田地养虾。甘国柱介绍,发展小龙虾,养殖规模和能拿到多少种苗有关,所以只能逐年扩大。
到了第二年,甘国柱的虾塘就有了成规模的虾苗产出。“当时,我看准了稻鱼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带来的综合效益,经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最终引进了立体养殖项目。”2017年,甘国柱成立了汉台区铺镇国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稻虾混养。
2021年,汉中市提出: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乘着配套政策的东风,甘国柱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
渐渐地,从20亩到60亩、100亩......到现在的2100亩,合作社已建有稻渔综合种养展示体验园、小龙虾种苗繁育区、螃蟹精养示范区、食用菌产业园等,并覆盖带动汉台区4个镇9个村500户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甘国柱爱学习、擅经营,渐渐地成为汉中养虾的行家里手,为5个县6个合作社及家庭农场提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服务。现在,陕西省农民田间学校也落户在他的专业合作社,已开展技术培训190余场(次),培训农民1万余人次。
除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外,甘国柱还与姜坝村共同盘活集体资产,将闲置旧砖厂土地承包,改成菌种厂及农产品初加工厂,并按照“一产助推三产,三产反哺一产”的发展思路,投资建成一条食用菌种生产线,年产食用菌300万袋。
此外,还建成1个食品加工厂,加工糖蒜、泡辣椒、泡姜、泡酸萝卜等,产品已远销云南、湖北等地。目前,园区全年带动农户700余户进园务工,人均增收22000元,季节性用工640余户,户均增收1300元以上。
甘国柱想法多,做起事来也不含糊。他积极吸纳返乡青年、脱贫户、退伍军人成立公司与家庭农场,并与陕西理工大学技术团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形成“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农户+高校”的发展模式,引进优良品种,实行“五统一”。
有付出就有收获。这些模式与方法带动了11个家庭农场发展粮油订单1500亩,年收入156万元;带动160户农户发展订单蔬菜300亩,年收入40万元,不仅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还为多家农户“输血”“造血”,打通群众增收致富“筋脉”。
“我的心愿,就是带动更多群众嵌入到产业链上,实现多产业增收。并将我的所学所得,应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在甘国柱的心里,正在描绘着一张“共同富裕”的蓝图。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谷幸 李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