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8 11:39:06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深入探究人才在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赴榆林市榆阳区“大河之治”暑期社会实践队,同榆阳“头雁”导师指导团与研究生服务团于9月2日-9月6日对榆阳人才培育“头雁”项目开展调研,实地走访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及典型企业,解读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人才之治”。
实践团成员合影 邓泽然/摄
全面培养,助力“头雁”平稳起飞
让乡村“头雁”发挥实效,做好培养是主要抓手。为了解榆阳区“头雁”项目培育思路与整体机制,实践队成员与培训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及榆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有关工作人员开展访谈交流。
“榆阳区是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的,项目至今已开展四期,共计200名“头雁”学员,创立形成了‘三三三’高效培养模式。”榆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陈新林介绍说。自项目开展以来,榆阳区创新打造“理论教学+返岗实践+成果答辩”三段式培训、创新建立“专家平台+政策保障+资金扶持”服务机制、创新推动“集体经济+伙场经济+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在种养殖、农机服务、农产品深加工等众多产业中培养了一批批致富带头人,为全国“头雁”项目地推进与实施提供了“榆阳经验”。
“头雁”项目座谈交流会 邓泽然/摄
在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汪月琴主任的交谈中得知,西农在“头雁”培育项目中依托办学特色,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与专业优势,创新构建了“头雁”项目“321+N”的西农模式。即培育计划按照在校培训、返岗实践、成果答辩3个阶段实施;帮扶指导实行“双导师”制,培育期间每名学员配备2名导师,开展持续跟踪培养;培育效果要求学员完成1份《头雁”产业发展及带动能力提升研修报告》,帮助学员客观评估自身情况,提升管理经营水平,让“头雁”们在后续产业发展中少走“弯路”。
西农与榆阳交流密切、友谊深厚。榆阳区“头雁”项目的成功体现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涉农教育培训的高度重视,彰显出了一所扎根于中国西北的农林高校所肩扛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体现了榆阳区委、区政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带领人民攻坚克难、永立潮头、开拓进取的昂扬状态,看到了“陕北之窗”榆阳的欣欣向荣与蓬勃发展。
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头雁”故事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指导教师张蚌蚌副教授、带队教师孙启翰带领团队成员走访榆阳区大河塔镇、麻黄梁镇、补浪河乡等21个乡镇的63名“头雁”项目培训班学员,就“头雁”们的发展情况与相关产业现状开展问卷调研,听取“头雁”们带动集体增收致富的勤劳故事。
实践队走访调研“头雁”项目培训班学员 邓泽然 孙启翰/摄
来自榆阳区裕康家庭农场的张鹏原本是城市中的一名个体户,2019年他放弃灯火阑珊,回到家乡踏上了肉牛自繁自育与玉米饲草种植的农业创业征途,就是想用自己的力量让故土有点变化。这份选择不仅仅源于他对故土的深情厚谊,更蕴含了他对农业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憧憬。
“产业要发展,一定要改变传统思路,在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头雁’项目培训班后,我认识到一定要打造出我们黑毛土猪自己的特色与平牌。”90 后养殖能手程小飞用朴实的话语向同学们讲述着他的创业历程。在土猪养殖过程中,程小飞始终与畜牧专家、科技人员和防疫人员保持密切沟通,不断改进提升养殖设备,修建一系列养殖场配套设施,注册品牌商标,让科学技术成为土猪养殖的关键一招。
“以前我连农活都没怎么做过,开始养殖鸵鸟后,拔草喂养鸵鸟、指挥铲车架钢管、拉水管清扫粪便等等我是样样精通,从一个小女人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女汉子。”“鸵鸟女王”郭换换笑着说道这些关于自己的变化。郭换换的鸵鸟养殖路在初期历经坎坷,但这个看似“纤弱”的女人却始终没有想过要放弃,她在找场地、跑技术、筹资金、搞宣传等等事情中历练成长,如今她的鸵鸟产品已注册“鸵鸟凰”“鸵鸟女王”“旭力森”等系列商标,为陕北鸵鸟产业开辟了新思路,并带动着身边更多的农户实现致富。
调研过后,每一位参与同学都看到了榆阳“头雁”们身上“有情怀、重科学、肯奋斗”的共同点。“头雁”们心中装的是乡土情怀,盼的是家乡的富饶与乡亲们的幸福,脑子里想的是用现代化农业知识与技术带动产业发展,用科学的理念指导实际生产,在干事创业的乡村舞台上努力拼搏、不懈奋斗。
长期服务,护航“雁群”远行高飞
在同榆阳“头雁”导师指导团与研究生服务团走访的过程中,实践队发现大伙对这群来自杨凌的专家及青年们并不陌生,每到一处都有人亲切的向大家打招呼、问问题,“西农大”成为了当地百姓致富路上的“好帮手”。
“我们一直坚持建立培训后的长效服务机制,设置专人负责联络,架起学员与专家学者、学校及学员之间的沟通桥梁。”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刘德敏向实践队同学们介绍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榆阳区建立头雁专家工作站,定期安排产业导师寻访“头雁”学员,提供长期技术指导、产品推介和成果转化服务,扩大当地农业产业及特色产品示范宣传效果,助力“头雁”项目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让“西农智慧”持续惠及当地人民。
“头雁”指导团专家实地解答产业问题 刘雅轩/摄
从关中平原到黄土高原,“头雁”培养的“迁飞线”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榆阳区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见证了西农在服务“三农”中做出的卓越贡献,描绘了榆阳区人民对实现乡村振兴事业的美好愿景。
通过本次调研,同学们切实体会到了人才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在“雁群”高飞的蓝天下看到了一代代西农人的奉献与坚守,认识到了作为西农学子所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头雁”们的故事激励着同学们勇敢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恪守西农精神,秉持“诚朴勇毅”校训,深入基层一线,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通讯员:邓泽然 刘雅轩 孙启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