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9 15:03:52
地上,城市繁华;地下,铁龙蜿蜒。安全、舒适、快捷和准点的地铁,已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煤三建市政公司武汉地铁11号线2标项目的建设者们,在黑暗隧道里,挖出城市鲜活动脉,描绘精彩的地下“青春”,奏响铿锵的暗夜战歌。自2018年11月入场施工以来,该项目建设团队不断开拓进取,全力奋战在地铁项目建设,提升武汉交通运输能力这条发展之路上。
起步,步履维艰
2018年11月,武汉地铁11号线2标项目开工建设,因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项目于2019年9月停工,后期于2023年9月复工。工程包含虎泉站~体育学院站、体育学院站~光谷广场站、光谷广场站~关山大道站三个区间,区间双线全长约8.7公里。
项目位于武汉市区最繁华地段之一,从光谷广场站出发,沿着光谷步行街向东南地下敷设,穿越西班牙风情街,进入光谷智慧城小区,并穿越110kV变电站,施工场地受限,作业时间受制约,车辆进出场更是难题,给施工组织带来诸多不便,加大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如若扬尘、噪音控制不当,还易扰民引发纠纷。
项目处于地质条件复杂的集中区域,地质复杂多样堪称“地质博物馆”。不仅有富含裂隙水的岩层,还有岩溶发育区,另外还有土质疏松、地表沉降加剧的挑战,岩体自稳性差,极易出现塌方。有时开挖进尺仅几米远,地质形态即发生极大变化,每进一步都如履薄冰,安全风险之高、施工难度之大,在国内尚属罕见。面对全线最复杂地质条件和外部环境,又下穿众多重要建构筑物、有轨电车T1线、地铁2号线、电力管廊盾构隧道及雄楚大道高架等关键设施,施工任务极其艰巨。最终,历经千辛万苦,这些难啃的骨头被市政公司建设者一一攻克。
攻坚,扭转局面
面对安全压力大、工期延长等诸多难题,激发建设者活力迫在眉睫。项目部率先推进班组建设新模式,打造“学习型、安全型、服务型、技能型、创新型”五型班组,培养员工主人翁意识,调动工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安全、质量、效率及效益大幅提升。
实行“两进”班组,零距离解决难题。党组织进班组、管理人员进班组,建立包保责任制,同劳务班组长共同参与班组管理。党支部书记带头深入班组揭榜挂帅,领题攻坚,把工作落实到面上。管理人员与班组工人打成一片,促进协作队伍与项目部之间的融合。
提高主人翁意识,形成管理新生态。自创建实施班组建设以来,员工主动转变思想,时刻关注安全行为,三违行为大大减少。钢筋网片绑扎、格栅焊接、喷锚、模板脚手架搭设、衬砌浇筑等工序验收通过率达100%。各工序合理展开、紧凑搭接,形成平行流水作业。
项目部将安全关口前移,常态化建设“双重预防机制”管理体系,构筑防范生产安全事故的“两道防火墙”。第一道是风险分级管控。针对施工环境和典型不良地质条件,项目部对各风险点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价、定级,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将风险用数值表现出来。依托工点设计形成项目《安全风险数据库》《风险点安全风险管控责任清单》,制定施工管控措施,结合风险大小合理调配资源,明确相关责任人,分层分级抓好风险管控。第二道是隐患排查治理。针对风险管控过程中的缺失、漏洞和风险控制失效环节,项目部编制《隐患排查手册》,做好培训交底,指导现场隐患排查。定期对隐患问题进行分析,每月更新一般隐患管理台账和重大隐患管理台账,制定预防措施。
“针对下穿一级险源,集团公司和公司高度重视,于下穿前对下穿前进行论证完善编制完成(下穿应急预案》,并进行综合应急演练,以加强应急处置联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武汉地铁11号线2标项目总工田希伟说。
在穿越炭质页岩不良地质段时,面对土质疏松、地表沉降加剧的挑战,项目部采取了严谨的施工策略。通过精细控制推进参数,并在推进过程中利用径向注浆孔注入膨润土,有效加固了盾构机上方土体。同时,确保盾尾脱出后及时实施同步注浆与二次注浆,同步跟进,显著降低了沉降速率,确保了施工安然无虞。
破局,继往开来
“一个月内完成4台盾构机始发,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在盾构施工中,我们先后克服工期紧、地质复杂多变、刀盘磨损严重等不利因素,提前228天完成施工任务,为武汉地铁11号线年底前全新通车提供了有力保障。”武汉地铁11号线2标项目负责人肖丙涛回顾项目施工时说道。2024年7月31日,武汉地铁11号线2标项目双线顺利贯通,公司收到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发来的表彰通报。
项目部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破解施工难题的重要手段,施工过程中,研究创新了多项技术手段,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在区间穿越岩溶发育区的过程中,刀具异常损耗问题凸显,频繁开仓作业带来了较高的安全风险。对此,项目部主动邀请刀具及设备厂家专家进行现场会诊,引入了重型镶齿合金刀具,并革新了刀具固定方式,显著降低了刀具损耗率。针对开仓频繁的情况,项目部组建了专业的换刀团队,随时待命于适宜换刀位置,快速响应,大幅缩短了换刀准备与作业时间,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
在施工进程中,当区间穿越富含裂隙水的岩层时,出现了螺旋机喷涌现象加剧的问题。针对此,项目部迅速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运用高分子聚合物技术,对渣土进行深度改良,旨在提升其稳固性,从而有效遏制喷涌现象。其次,项目部在螺旋机上巧妙增设了排水装置,以高效排除地下水,进一步防范喷涌风险。此外,面对管片上浮量显著的问题,项目部通过精确调整同步注浆量及浆液凝结时间,确保了管片的稳固性。同时,优化盾构姿态,严防成型隧道管片姿态超限,有力保障了施工质量。
在下穿众多重要建筑物时,项目部高度重视,采取工况模拟、安全评估、自动化监测等手段,进一步优化设计参数、完善施工方案。针对周边环境复杂敏感、地质条件错综复杂、局部围岩破碎基岩裂隙水丰富、灰岩和石英砂岩强度高、地下管线交错密布等因素,逐一制定应对方案。过程中采取超前地质预报、加强支护参数、加强监控量测及自动化监测等措施,在确保既有线正常运营同时,提前近7个月完成施工任务。
中煤三建市政公司始终坚持贯彻集团“安全第一、效益为先、顺势而为、特色发展”的发展战略,继续积极践行“做强矿建、做优土建、守正创新”的发展路径,努力向产业链上游发力。继续坚持管理创新,狠抓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检查,确保全年安全生产,围绕“一利五率”为中心开展生产经营相关工作,进一步在科技创新、工法申报、质量QC成果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持续提升施工水平,激发项目建设活力,激励基层建设者自我管理和主动创新,助力企业向“做强做优‘地铁+TBM+矿山机械化作业线’”的目标稳步前进。(饶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