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8 15:03:44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大食物观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来减少对耕地的压力,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食物需求。
什么是大食物观?如何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推进大食物观的意义是什么?10月8日,中国农科新闻网独家对话安徽科技学院教授、长三角功能农业(食品)研究院院长、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尹雪斌博士,带您一起了解。
第29届农高会期间,在全国功能农业与食品专题展区,尹雪斌博士(右一)向参展嘉宾介绍功能食品特性。(资料图)
中国农科新闻网:请您谈谈大食物观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尹雪斌博士:大食物观是中央着眼更高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而提出的。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部署,经过9年的不断发展,使得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
中国农科新闻网:请您谈谈什么是大食物观?
尹雪斌博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这一论述大大拓展了“吃饭”的内涵,即:不仅仅是米面油,而是包括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各类美食。换句话说,就是把能吃的各类食物,统筹起来组织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丰富保障人们的餐桌食物供应。
第30届农高会期间展出的部分功能食品。(资料图)
中国农科新闻网:您认为应如何树立和践行大食物观?
尹雪斌博士:从生产供给侧树立大食物观,实际上就是要回答好“农民未来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需要着力挖掘、拓展有利于满足人们健康消费需求的各类食物来源,不断调优人们的食物消费结构。这既包括米面油、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不同的食物类别,也包括这些作物、动物的品种或、食用方式更新。
另一方面,从消费侧践行大食物观,实际上是要回答好“未来人们吃什么”的问题。要宣传引导国民膳食结构从“吃得饱”“吃得安全”向“吃得多样、吃得健康”转变,在吃的习惯上,要从“有什么吃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向“该吃什么吃什么”转变。
中国农科新闻网:请您谈谈推进大食物观的意义是什么?
尹雪斌博士:推进大食物观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国家粮食安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大食物观能够充分发挥农林牧渔的食物供给功能,可以减轻对有限耕地的过度开发,并能有效促进食物新品种、新技术发展。
同时,依据市场化规则所构建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也一定是面向消费者“吃出健康”的自然选择。这些都反映了这一新的食物供给体系能保障更高质量的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耿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