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 08:22:19 李琴
初秋时节,塞上环保世纪行采访团驶上这条最美“沿黄公路”,看全域旅游、看城乡融合,感受喜人变化。
如果一条路能代表榆林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那么这条路,一定是沿黄路。沿黄公路,陕西221省道,是陕西省沿黄河西岸修建的一条南北向公路通道, 被称为中国的“1号公路”,该公路于2017年8月28日通车,2018年,沿黄公路路段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沿黄路从黄土高原,到万亩松林,从百年古城到红色圣地,从靠天吃饭到能源之都,串起了榆林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承载着一代代榆林人的精神追求,见证了一批批奋斗者的追梦脚步。这条93公里长的公路,沿线串珠般地串起了榆林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和古村落,打通了多个景点和古城、古村之间的融合瓶颈,沿途主要景点神木石峁考古遗址和清涧寨沟商代遗址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入选2024年最美博物馆,这是一条新旧交融的人文大通道,文化、旅游、民生等主题元素在此沿线多元共生、交相辉映。
道路通则百业兴,一条道路可以带动一座城市的发展。近年来,榆林市以获批黄河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榆林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黄河文化资源雄厚、存量大、种类多、文物遗存极为丰富,涉及黄河文化题材景点达百余处。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保护规划》中,佳县、府谷县、神木市都被列入重点基础工程范围。全省首家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落脚佳县、放眼沿黄9省区,博物馆的展陈内容涉及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白云山位于陕北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白云观上可以望见不远处的黄河大峡谷,苍劲的陕北黄土风光一览无遗。成为全国著名道教圣地,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几百年游客都络绎不绝;吴堡石城素有“铜吴堡”之称,扼黄河天险,易守难攻,早年黄河行船,谈碛色变,黄河流经黄河二碛形成巨大落差,激流狂泻,惊涛飞溅,对岸就是碛口古镇,据说中央民族乐团专门来到黄河二碛的观景平台上,上演了交响乐《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是黄河文化精神的张扬;在黄河二碛的前面几公里川口古渡的黄河岸边,还有一个“毛泽东东渡纪念碑”,1948年春,毛泽东东渡黄河,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起点。沿黄公路还串联了黄河大峡谷、碛口古镇、高家堡、路遥故居、乾坤湾、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等一批知名景点,如今,榆林正以路为弦,着力打造陕西黄河流域城市文化旅游联盟,奏响黄河沿岸文旅一体发展大合唱。
沿黄公路所承载的,不仅是交通、旅游,还有城乡融合发展。按照“旅游主轴路、产业聚集地、城乡融合示范带”的规划,沿黄榆林段开始了“田园观光线、产业连接线、城乡融合线”三线的协同一体发展,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一批名镇名村。佳县赤牛坬村是一座由村庄“活态文化”组建的博物馆,是千年农耕文明留在人们心中的美好记忆博物馆。近年来,赤牛坬村充分挖掘“三老”(老物件、老窑洞、老农民)的文化潜力和价值,将“农具”变“道具”、“窑洞”变“客房”、“农民”变“演员”,建成了规模宏大的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富裕村、振兴村。生活在村里的人们是博物馆最优秀的讲解员与宣传者,村民们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户均旅游收入达12500元以上,让全村老百姓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位于佳县黄河沿岸的泥河沟村,有“天下红枣第一村”之称,这片古枣林总面积36亩,现有古枣树1100余株,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里的“枣树王”是泥河沟村千年枣林中最古老的枣树,已有1400年岁了,被《中国红枣志》誉为“活化石”2014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承载着黄河古老文明的传承之卷 。佳县木头峪村自古就是人类居住的良田沃土。1987年陕西省文物工作者认定,位于木头峪北一公里处的庙畔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该村又为历史古渡,交通要道,商贸中心,村内现保留40余户砖瓦抱厦四合大院,既富有农家乡土气息,又有深厚的陕北文化韵味,2019年7月19日,木头峪镇入选“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因陕北风情浓郁,获评中国美丽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至今,佳县已有13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锚定建设沿黄全域旅游目标的同时,榆林还积极探索“公路+乡村旅游”“公路+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吴堡县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大力扶持吴堡青梨、手工挂面、横沟温泉三大特色产业。吴堡横沟温泉是目前西至榆林市定边县,东至太原范围内独一无二的温泉,更是集旅游、观光、保健于一体的休闲旅游区,在区域板块中具有稀缺性,是沿黄旅游产业的一大珍贵资源;吴堡青梨已有千年的种植历史了,这个品种的梨皮薄、核小、肉细、多汁,被称为“黄土高原上的一滴泉水”9月的深贬焉村青梨种植基地,已经种植七八年的梨树正处在盛果期,长势喜人,饱满的青梨沉甸甸的挂满枝头。以前都是散户种植,2023年规开始模化种植增多,现在全县已经完成标准化吴堡青梨示范园1万亩的建设目标,据种植园区工作人员介绍,盛果期的一亩地能收益三万元左右,村民们在园区还能获得流转土地收益、务工收入、盛果期分红等。收成搭配联农带农的好机制,古老的“青果果”成了村民们增收的“金蛋蛋”。
千秋一河大潮阔,黄河文化和黄河岸边的农耕种植文化历经千年传承,至今还能够继续发挥价值带动社会经济发展,助推沿黄产业做大做强,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如今,黄河沿岸的故事还在不断弘扬和更新,希望能通过这条路,这次塞上环保世纪行集中采访活动,把更多的黄河故事讲述给全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