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 09:32:43
时值金秋,行走在庆阳市西峰区的田间地头,连片的大棚不时映入眼帘。甘蓝、辣椒等露地蔬菜基地生机盎然,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到处呈现出一派收获景象。
近日,在西峰区董志镇陈户村露地蔬菜种植基地,翠绿的甘蓝挤挤挨挨,叶片饱满而厚实,丰收在望。
“今年长势不错,市场价格也好,马上就能收获,主要销往西峰城区的超市和农贸市场。”种植户赵世峰告诉记者。
今年60岁的赵世峰,从2022年开始流转土地,打造露地蔬菜基地,探索套种模式,尝试种植甘蓝、萝卜、葫芦等作物,通过多元种植减少风险,提高种植效益。今年,他共种植香菜10亩、甘蓝30亩。甘蓝的总产量预计达到30万斤左右,香菜预计年底上市,两项毛收入预计30万元。
这段时间,在后官寨镇马集、沟畎,肖金纸坊、张庄等村,村民们忙着采收、拉运、销售辣椒。
种植户王新保今年在后官寨镇沟畎村种植线椒150亩,从8月底开始上市,采摘期持续到10月初,预计亩产4000多斤。
“我们和甘肃崇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合同,由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帮助销售,订单种植可以解决技术、销路问题,明年我打算继续种植露地菜。”王新保说。
据了解,今年西峰区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农业企业、合作社、村集体打造示范基地,带动群众种植长辣17号、椒娇者1号等品种辣椒1.78万亩,总产量预计达到1.8万吨,产值约0.9亿元。
露地蔬菜渐成规模,设施蔬菜也蓬勃发展。在什社乡李岭村设施瓜菜基地,西葫芦、辣椒正值收获期,工人正在采摘、包装,准备销往外地市场。
“这段时间,工人们在蔬菜大棚内主要采摘辣椒和西葫芦,每天能采收1.2万-1.3万斤,预计11月份就结束了。”庆阳市崇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天鹏介绍道。
徐天鹏从2023年开始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在什社乡李岭村、温泉镇齐楼村流转土地建设基地,规模发展设施蔬菜和甜瓜产业,从选种、种植到田间管理等环节,均有技术员负责,保证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目前共有大棚203座,主要种植辣椒、西葫芦、甘蓝、甜瓜等瓜菜,吸纳周边80多名群众务工,平均每人收入3万元左右。
“我们这些蔬菜都是订单种植,和西安的欣桥市场、贵州老干妈辣椒酱厂等商家签订销售合同,销路不成问题,今年的收成也不错。”徐天鹏说,预计今年甜瓜和蔬菜总产值达到500-600万元,为周边村民带来务工收入180多万元,明年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和种苗情况调整蔬菜品种,将种植规模扩大到500棚。
近年来,西峰区把蔬菜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按照“育龙头、建基地、延链条、强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坚持扩面增量与提质增效并举,由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牵头,持续扩大设施蔬菜和露地辣椒的种植规模。同时,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鼓励企业和合作社实施蔬菜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为激发种植户的积极性,西峰区政府还出台了资金奖补政策。加强技术指导,组织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种植户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提升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在政策的激励下,众多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加入蔬菜产业发展的行列。显胜乡冉李村依托庆阳庆鸿源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先后搭建大棚87座,主要种植圣女果、甜瓜等作物,增加合作社收入的同时,为周边村民带来60多万元的务工收入;肖金镇李城村采取“党支部+基地+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牵头分批种植辣椒、黄瓜等蔬菜70多棚……
记者从西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获悉,截至8月底,全区先后建成千亩辣椒基地2处,百亩设施蔬菜基地6处,百亩露地蔬菜基地13处,以基地为示范,带动全区种植蔬菜面积9.1万亩,产量14.7万吨,产值约5.6亿元。蔬菜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李晓光 通讯员:盘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