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从游”教育与涉农高校社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15 10:30:22   

“从游”教育可追溯到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教育教学思想。近代学者梅贻琦将“从游”引入现代大学教育,为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提供了良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实践性强、生产性突出等特征,推进“从游”教育具有天然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涉农高校肩负着解决“三农”实际问题、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培养更多更好乡村振兴优秀人才的使命担当。推进“从游”教育与涉农高校社科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从游”教育对涉农高校社科人才培养重大意义

实施“从游”教育,是引领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需求。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红色是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是重大时代课题。

参观红色基地,直观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感受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是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内容之一。相关研究表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在解决“有没有”问题后,必须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实施“从游”教育,由学校有组织地开展红色实践学习,安排思政课程标兵教师、课程思政骨干教师,以融汇教学的形式,引导涉农高校社科学生开展红色专题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挥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凝聚人心、培育示范、精神陶冶的作用,教学相长中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实施“从游”教育,是推动学生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农村实际,强化“知农爱农”情怀的客观需求。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涉农高校彰显“知农爱农”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知农爱农”的家国情怀,必须推动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国情、社情、民情。长期以来,涉农高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与“三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育人环节有待加强、毕业生面向农业农村就业创业人数较少等问题。

“从游”教育始终强调通过实际参与和实践来学习知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亲身体验和了解实际情况。实施“从游”教育,从学校层面安排部署、专业教师带队组织实施一线实践工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三农”,增强“知农爱农”的责任担当,升华“爱农村、爱农民”感性认知。

实施“从游”教育,是促进学生聚焦基层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强农兴农”本领的现实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兴起,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融合,一大批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涉农高校必须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对标现代化农业人才培养要求,推进农林类社科人才的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实际需求,走向“田间地头”,将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农业农村开展社会服务,为“三农”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实施“从游”教育,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有利于帮助学生沉浸式了解“三农”发展态势与前沿热点,直面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等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从游”教育农林类社科人才培养实践的生动实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坚持“五育”并举,不断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作出了涉农高校社科人才“从游”教育方式、路径的积极探索。

在党旗领航、党团共建中,完善濡染观摩的“从游”环境。

一是“从先锋党员游”,引导学生早日站在党旗下。自2016年以来实施“党旗领航工程”,从“党委委员领航党支部”“党支部领航班级”“学生党员领航宿舍”等层面开展工作,实现党建工作网格化管理和精准化服务,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

二是“从朋辈榜样游”,引导学生争当有为青年,实施“入党积极分子领航普通学生”的同时,积极开设学子讲坛、本科生论文工作坊、研究生案例大赛等各类“比超赶学”活动,引导学习各类不同先进。

近五年来,学院党员比例5年提升近20%,涌现中央电视台报道的赴新疆基层工作优秀党员毕业生赵路等先进典型,学院党委入选校级先进单位、陕西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党建工作得到“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中央指导组、党史学习教育中管高校巡回指导组等肯定。

在向下扎根,向上拔尖中,养成追求卓越的“从游”文化。

一是“从先贤大师游”,引导学生弘扬西农精神。抓实校史校情教育,传承西农精神,涵养学院文化。深入东南窑科研基地参观,了解“一窑两院士”美谈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深入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学习熠熠生辉的农业科学家精神,领会学院辛树帜、石声汉、夏玮瑛、李凤岐、马宗申、冯有权等一批先辈学者大师风范。

二是“从校友先行者游”,引导学生树牢专业思想。积极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以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分享行业动态、从业经验。举办扎根基层的先进代表黄雯娇等作“归林计划”选调生校友经验分享会、建校90年周年“向母校汇报”校友报告会等,助推学生了解职业、热爱专业。

近年来,学生学风更趋向好向上,连续2年升学率超过40%,荣获“全国互联网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创新创业奖项近百项,涌现疫情期间逆行1700里投入基层抗疫社区义工的“90后”学生曾繁诗等先进代表。

在经典阅读、经验训练中,深化“从游”教育实践。

一是“从一流学者游”,引导学生成长为学术精英。邀请温铁军、徐勇、贺雪峰等学界“大咖”来访讲学,让学生直接沉浸在顶尖学术氛围中;建立专业读书会,以导师组形式,进行统分结合、系统化的阅读,并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以指导教师带队的形式,带领学生开展“探寻社会治理的“中国奥秘”“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百村万户大调查”等调研活动。

二是“从实务导师游”,引领学生成长为专门人才。创建“法治小院”,由指导教师、1-2名法律硕士研究生和2-3名法学本科生组成服务团队,向村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等服务,让学生在乡村法治实践中增长才干;深入开展“双师同堂”教育,邀请社会工作、法律、公共管理等不同专业领域实务专家,与专业教师同堂授课,强化实务教育。

学院“法治小院”建设得到陕西省委普法办“八五”普法评估检查组,成为全省校地合作典型案例,被媒体誉为打造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的“新样板”;以“读书会”平台,探索形成“两经一专”社科人才培养新模式,被媒体誉为“探索了农林社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三、推进“从游”教育与涉农高校社科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心怀“国之大者”,围绕重大战略需求游与学。

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性、协同性推进的实践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以有组织科研的方式加以推进。

深化“从游”教育,以有组织科研推进涉农高校社科人才培养成效,要牢牢把握“从游”教育的方向。引导师生扎根中国大地,围绕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三农”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挖掘新材料、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持续推进调研活动,深入挖掘实践、参与实践,针对基层治理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奔着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战略实施中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积极深化校地合作,在有效解决区域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同时,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和学科体系完善。

强化支持条件,为壮大一流师资奔与走。

“从游”的核心是“从师者游”,关键要由教师引领形成富有朝气活力的“从游”学习生态。

深化“从游”教育,提高涉农高校社科人才培养质量,要不断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不断提高教师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同时加强社会科学教师“实务”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引领学生“从游” 的能力;要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培育“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以教师的智性魅力、高尚品行、感召学生,激发自觉追随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从游”的动力。

搭建互动平台,为师生学术自由探索鼓与呼。

哲学社会科学是开放的学科,自由探索能够激发思想解放,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新观点、新理论,挑战传统思维,促进学术繁荣。

深化“从游”教育,培养涉农高校一流社科人才,必须为师生营造自由探索、自由研讨,从容自在、悠然自得的“从游”精神状态。要多搭建读书会心得分享、校友座谈等,关系较为平等、讨论交流自由、互动较为经常的学习平台;要充分融入“朋辈小老师”等平台交流主体,推动“从游”教育直面学生现实困难,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要实施诸如“精英化培养,学术型导向,多元化成才”的培养理念,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全面评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鼓励不同目标的“从游”。

(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邵贵文 )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