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 10:38:51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 记者 靳民)2024年,正值对口支援西藏三十周年之际,无数援藏干部的故事如星辰般闪耀在雪域高原,他们以心传心,用行动诠释着“老西藏精神”。达会广,一位来自西安市长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便是其中一颗璀璨之星,他用自己的农业技术和热情,在西藏的田野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西安市长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 达会广
初心与使命:高原上的农业科技播种者
自2019年踏上援藏之旅,达会广便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坚韧与奉献。面对西藏农业技术基础薄弱、设施简陋的现状,他无惧高原反应与极端气候的挑战,亲手开辟了一条科技助农的新路。通过引入草莓盆栽试验,并成功推广“四膜覆盖”栽培技术,达会广在短短数月内实现了高原草莓的首次丰收。2019年12月,他的草莓以亩均10万元以上的产值成功上市,为当地开辟了新产业,打破了冬季农业的沉寂,点亮了当地农民增收的希望之光。
产业转型的领路人
达会广回忆道:“刚到这里时,设施农业技术非常薄弱,大棚设施普遍不达标,很多大棚空置闲置,尤其在冬季几乎无人耕种。”在他看来,西藏阿里地区不仅是自然遗产的宝库,也是乡村振兴潜力巨大的热土。他深入发掘当地的自然优势,引入长安草莓等地理标志产品,以及黄瓜、番茄、火龙果等新品种,为阿里的蔬果产业增添了多元化的生命力。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阿里地区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不仅年产量剧增,农产品认证比例显著提高,更极大地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为区域经济带来了实质性的增长。
达会广在大棚给农民讲解栽培管理技术
精神传承与技术创新的双重担当
在同事和领导眼中,达会广不仅是位绅士、学识渊博的农艺师,更是一位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者。长安区农业农村局农技中心工会主席程爱红表告诉记者:“达会广把我们长安草莓的种植技术引导到西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当地群众的收入提升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他的推动下,噶尔县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年均蔬菜产量达到43万公斤,80%的农产品通过了产品认证,满足了本地64.3%的市场需求,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他的援藏工作不仅是技术的转移,更是理念的传递。通过野生资源的驯化尝试,他正努力为西藏的农业发展引入更多可能。尽管远离家乡与亲人,面对身心的双重考验,达会广始终保持着乐观与坚定,他深知,每一次的技术传授与品种改良,都是在为西藏的长远发展铺设基石。
荣誉与责任同行
因卓越的工作表现,达会广屡获殊荣,“农业农村局优秀共产党员”、阿里地区“五一”劳动奖章以及“陕西省优秀援藏干部”等称号,成为阿里地区乃至陕西省援藏工作的典范。面对赞誉,他更在意的是如何让藏族同胞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让设施农业成为西藏乡村振兴的稳定支撑。他表示:“希望能将我们的技术、理念整理成册,让更多当地百姓接触到,以便他们认识到设施农业的前景,最终实现收入增加,成为幸福家园的建设者和边境的守护者。”
未来,带有长安特色的“高原上的果实”将在西藏这片沃土上继续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达会广的故事,是援藏干部群体的一个真实写照,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老西藏精神”,在雪域高原书写着新时代的援藏华章,也将激励更多的有为之士投身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