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1 15:10:37
“我选择返回家乡搞农业科技示范,是想为乡亲们寻找一条在高寒山区发展特色农业致富的路子。”全国人大代表李世瑶近日与记者交谈时,吐露心迹。
李世瑶在大棚里查看试种葡萄长势。
李世瑶老家所在地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高寒村子。如何为乡亲们找到一条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路子,李世瑶在2017年从学校毕业后,毅然返回家乡搞起农业科技示范,成为一名与乡亲们打成一片的“泥腿子”。
一地多收 玉米套种草莓
当秋日泛着红晕的朝阳越过乌蒙山主峰大韭菜坪冒出头来,中箐村村民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9月底第二次见到李世瑶,不同于一年前的春天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贵阳西装革履准备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印象,这次在玉米地里,身材壮实的他上身军绿色T恤、下身着深色牛仔裤,正在与村民们一起在套种了草莓苗的地里除草,俨然一个农家汉子。
乌蒙山主峰下中箐村鲜食玉米种植基地。
不是亲眼所见,让人很难把眼前的中年农民和正儿八经念了12年大学博士毕业的同一个人联系在一起。
2017年,李世瑶放弃了高薪待遇,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回报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他牵头成立的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务工的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费,每天还有额外收入。
“在建设合作社之前,基地的50多亩土地闲置10来年,群众没有一分收入,合作社以500元每亩的价钱流转群众的土地,并且优先解决就业,还将销售收入的25%作为他们的绩效,这样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发展的内生动力。”李世瑶说。
李世瑶之所以选择在中箐村建农场,是看好当地冷凉玉米的种植传统,想借助好品质打造品牌效应。
基地建好后发现,之前的种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单一模式,利用自己多年求学经验和资源,他对土地进行实验与改良,复合种植草莓、葡萄等水果,实现一地多收。
这些年,他带领着乡亲们通过筛选优良品种、创新种植技术和模式等科技手段,还发展草莓、西瓜、鲜食玉米等特色产业,积极开展“夏玉米+冬小麦”“草莓+西瓜”节约化的轮作种植试验。
曾经贫瘠荒芜的土地瓜果飘香,沉寂的村庄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李世瑶觉得这些年的努力值了。
寒窗十二载 从农家子到985博士
重点大学博士毕业后回乡种地,在谁看来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望子成龙的李维伦也不例外。
“光秃秃的草都不生,荒凉的很。”今年63岁的李维伦回想起2004年送李世瑶上大学而第一次出省的西北之行还历历在目,火车哐当哐当地前进,心里愈发没了底。“好不容易熬出来了,也不愿意去找个正式工作,有什么办法!”
2016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李世瑶选择回乡把“农民”当成职业,李维伦想不通。
走出大山,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带领大家摆脱家乡的贫困。
李世瑶和村民在套种草莓的鲜食玉米地里劳作。
“上学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一到开学父亲就向亲戚和乡亲借钱交学费,我是在家乡父老乡亲的帮助下才完成的学业。”年近不惑,李世瑶仍然清晰地记得年少求学时光的受人之恩,这是他立志回到家乡的初衷。
“也不是没机会,就是想利用这些年所学干出点名堂,改变乡亲们的生存状况。”李世瑶固执地以为,干农业在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还是隔了一层,始终悬在空中,不如脚踏土地躬身入局来得踏实。
这么多年过去,父亲也从不理解转而默默支持,一起搬到山顶的农场上生活居住,早出晚归精心打理农场。这是老人家一辈子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倒也怡然自得。
从泥土中走出来,到泥土中去。这是李世瑶个人的人生选择,却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时代背景下显得熠熠生辉。
深耕市场 未来不止于玉米
“清甜清甜的,拿回去炒或炖排骨,好吃得很。”李世瑶拿起一个玉米笋放进嘴里嚼起来,同时向前来附近避暑的外地游客介绍起来,玉米笋当地又叫二苞谷、三苞谷,是指一颗玉米秸秆上长出的不结或少结玉米粒的玉米。
“看看这个玉米笋怎么样,想把它瓣下来拿去市场看看行情。”第二天清早,李世瑶扒拉了几口饭,就急匆匆出门,他要把玉米笋扳下来拿去市场上卖,也让头苞玉米有更充足的营养,长得更饱满壮实。
一方水土,一方粮食。一方气候,一方饮食。
今年试种的紫色鲜食玉米成熟了。
大棚基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这几年,李世瑶通过不断引种试种,把适宜当地高寒冷凉气候的鲜食玉米品种筛选出来推荐给村民,数个高产又高品质的鲜食玉米品种在当地推广开来。
“玉米经过真空包装,可以存放半年,大大缓解保鲜时间不长的问题。”今年,李世瑶把鲜食玉米经过塑封真空包装后送到消费者手里,今后将通过大型商超、网络直播等方式,从直接拿到当地市场5元一斤卖到了4元一根,大大提升玉米的附加值。
“以前的模式还是存在量小无法扩大生产的缺陷,受市场影响大。”李世瑶说,他的初衷是要带着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要实现规模化种植就必须解决市场销路问题。
对于未来,李世瑶有着无限憧憬与打算。他要在这片土地上下活一盘棋:大面积种植鲜食玉米,开办加工厂延长鲜食玉米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让世代种植饥荒年代糊口、温饱年代喂猪的玉米,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产业化发展,变成村民致富的“黄金粒”。
为耕者谋福,为食者造福。李世瑶正努力带领群众走向一条以特色农业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