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从8年缩短到2年 | 杨凌新设联盟将助全国麦类种源改良

2024-10-28 09:46:03   

10月27日,第31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旱区种业创新发展交流对接活动举行。会上,“全国农作物小孢子育种技术创新联盟”揭牌成立。

该联盟的成立,可将专家团队集聚起来,依托杨凌种业创新中心平台,联合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发小孢子育种技术,实现东西部技术领域的合作共享。

“通过小孢子培养技术,新品种选育周期可从8年缩短不到2年。”在旱区种业创新发展交流对接活动前沿技术交流环节,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刘成洪说,通过小孢子培养技术,育种工作者可以不分时空、不管春夏把抗病、耐低氮、耐盐等性状选出来并稳定下来,然后把苗交给各地去做大田鉴定,获得新品种。

据了解,这一创造性技术,凝聚了上海市农科院植物细胞工程团队三代人的艰苦钻研,从谷类作物细胞培养技术研发、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创新到分子育种技术拓展,铺就了一条几代人小孢子育种技术研发的逐梦之路。

截止目前,该团队率先应用小孢子高效遗传改良技术体系,通过与全国20多家大麦和青稞育种团队合作,使我国的大麦青稞细胞工程育种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

e754196339a7003dd3724f199d1f0b4

旱区种业创新发展交流对接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教授对小孢子育种技术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据介绍,小孢子育种技术的价值绝非局限于大麦、青稞的高效育种,而是通过以大麦、青稞为该技术最先实施应用的对象,以先进育种技术支撑食用、饲用和酿酒等多用途的良种产出,辐射全国种植大麦、青稞的贫困偏远的边疆地区,促进当地产业兴旺、乡村振兴。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李煜强 郭媛媛

编辑:牛姣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