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7 16:35:24
11月4日晚上,陕西省2024年“头雁”项目首期培育班专业导师见面会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绣山活动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导师见面会的组织,是为全面落实农业农村部“头雁”项目“4个一”培育要求,即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一名导师帮扶指导的模式,对学员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21+N”培育模式的具体实施的一个缩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头雁”育前需求调研,针对性的为本期培育班(生猪、家禽、肉羊肉牛、中药材、粮油)等产业316名“头雁”配置专业导师68名。专业导师来自本校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园艺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林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药学院等共12个学院的知名专家、教授。其中有二级教授3名:薛吉全教授、王保通教授、王征兵教授;陕西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8名:孙世铎教授、王渭玲教授、张睿教授、薛吉全教授、宋宇轩研究员、任战军教授、冯佰利教授、陈军教授;岗位专家11名:王保通教授、安小鹏研究员、韩清芳教授、江中良教授、史怀平教授、闵育娜教授、赵春平研究员、王哲鹏副教授、杨雨鑫副教授、李得孝副教授、付明哲副教授。其他46名专业导师都是各自产业领域的精英。
通过“头雁”导师面对面活动的组织,以更快的速度使导师和学员熟悉,以便导师为学员们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技术指导与产业规划支持。
活动现场,学员们敞开心扉,虚心请教,说问题,导师们一丝不苟,谆谆教导,谈发展,提建议。学员有的在认真听,有的在仔细记,有的在专心思考。当听到导师出良策后,脸上洋溢着满意的微笑……
见面会上,王渭玲教授、张睿教授、孙世铎教授、闵育娜教授、徐怀德教授、刘超副教授、郭亚军副教授等导师们,分别针对“头雁”学员生产、营销、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了把脉和问诊,细心指导,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使在场学员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头雁”学员曾军说,通过在学校理论政策、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导师面对面的指导,使我们得到了全方位知识内容、精准化指导,思路打开,眼界更宽,回去后做好“领头雁”,把自己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当地产业提质增效,引领周围一大片农民增收致富。
“头雁”项目与其他传统培训项目最大的不同,就在一个“育”字,始于培训、不止培训,着眼人才、落脚产业。
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高度重视,三年来,在“头雁”项目培育实施中高站位、强输出、严质量,把培育“头雁”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落实“头雁”项目作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展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构建“321+N”西农模式,打造“头雁”培育品牌,为“头雁”培育树立了标杆。
对于陕西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是严格按照“321+N”模式开展教学活动,精心组织、严格管理、系统培育。在实施第一阶段时,已给每名“头雁”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是为“头雁”提供前沿性、导向性、系统性的专业帮扶和指导,让“头雁”学员有效拓宽学员视野、树立创业创新新理念。二是导师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帮扶“头雁”学员在生产过程尽可能运用新装备、新技术、新品种,解决“头雁”学员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以及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等,保障“头雁”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坚持科学生产,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农产品科技附加值,帮助“头雁”做大做强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致富带动能力,在三秦大地翱翔高飞,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谱写壮丽篇章,让农业产业高质量全面发展。
通讯员 徐瑛 王健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