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从“做强拐枣支柱产业 赋能退耕还林质效”说开去

2024-11-13 13:35:43   

20241113143003934-9-41925.jpg_scale_.jpg

20241113143023421-10-ee0ea.jpg_scale_.jpg

20241113145456144-34-15d96.png

20241113145515338-81-ad9a3.png

20241113145534784-87-ca75e.png

近日,在云南召开的全国退耕还林提质增效经验交流会上,陕西安康旬阳市的“做强拐枣支柱产业 赋能退耕还林质效”事例,受到了大会的关注和好评,为安康、陕西林业系统争了光彩。

据介绍:近年来,旬阳市依托退耕还林项目发展,按照“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精三产”的发展思路,把拐枣做为地方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的首位产业进行集中培育,以拐枣“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为经验的退耕还林成果逐步显现,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全市拐枣总面积达40万亩,位居全国之首,已建成万亩镇21个、千亩村30个,年产量12万吨,占全国拐枣总产量的80%以上,综合产值10亿元左右,带动全市林业产业稳定增长。

但是,再大的成绩也属于过去,将成为历史,更不能证明这项工作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只能让当事者有机会清醒地认识到,放眼全国林业系统,按全国先进标准要求,自身还有很大差距。

经验交流会材料上显示,旬阳市的目标是:到2030年,全市拐枣产量达到40万吨,综合产值达50亿元。

目标高不高?能否实现?

这是旬阳的答卷,也应是安康、陕西的答卷,毕竟,旬阳是经过安康、陕西推荐参加全国退耕还林提质增效经验交流会的,并且,还做了经验发言。

说了不算,算了不说,不是秦巴汉子的秉性。

底气是否来自这里?——“做强拐枣支柱产业 赋能退耕还林质效”材料中写到:旬阳围绕基地强龙头,通过龙头带农户,引导社会资本和多元经营主体参与退耕还林,让农户与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各种模式竞相发展,大胆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不断增强退耕还林工程的“生肌造血”和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引进、培育、扶持一批机制活、效益好、潜力大、带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形成大企业、小业主和散农户相互并存、优势互补的格局。市内已招引培育天正酿造、金茂生态、康健生物等拐枣加工企业10家,生产拐枣系列产品20余种,“拐枣王”牌拐枣酒、“天正”牌拐枣醋、“晶樱”牌拐枣酒等多种产品在中国森博会、农高会等国内重要会展中获得“金奖产品”荣誉;天正酿造有限公司2万瓶拐枣醋走出国门;太极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定了全国第一个拐枣浓缩汁和拐枣饮料标准,建成国内第一条拐枣浓缩汁生产线;金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拐枣王”传统工艺生产的原浆酒,第一个通过并获得了中国拐枣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土法酿酒工艺列入陕西省文化遗产名录。带动市内电商30余家,在西安、安康、旬阳开办“拐枣产品旗舰店”“展示中心”8家,鲜果及多种产品借助抖音、淘宝、京东、拼多多等销售平台远销全国各地,仅鲜果销售达1万余吨,部分产品出口销往韩国、印度、俄罗斯等国家。通过拐枣原料加工,年实现产业二产收入4亿元以上。在解决农户家门口就业、本地发展、拓宽退耕农户增收渠道,特别是破解移民群众脱贫致富难题中闯出了一条高效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笔者认为,全国退耕还林提质增效经验交流会既然同意旬阳代表陕西做经验发言,就说明旬阳提出做强拐枣支柱产业的路子是对的,也是大有发展前景的,我们应该相信全国性行业系统的判断,接下来,相关部门、企业,只需全力以赴加压奋进。(王革委)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王革委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