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3 15:49:44
头雁领航,展望未来。11月11日,青海省2024年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种养殖培训班开班仪式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天军、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二级调研员马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主任吴磊以及全体参训学员参加了开班仪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王雄主持。
刘天军在致辞中说,今年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称:西农大)建校90周年。90年来,一代代西农人“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瞄准国际科技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经济林果育种与栽培、畜禽良种繁育与健康养殖、农业生物技术、设施农业工程、葡萄与葡萄酒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打通了科技与生产最后一公里。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近30万人,毕业生遍布海内外,有28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指出,“头雁”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创造未来农业发展的探索者、更是一群热爱乡村美好生活的引领者。“头雁”培训学员要牢记担当和使命,认真学习,用心领悟,提升技能,学有所成。
马倩在发言中指出,一要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头雁”培育工作的重大意义。“头雁”培育立意高、要求严、辐射广,着力打造一支与青海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成为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二要珍惜机会,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思考。学员要虚心学习“三农”政策,先进的科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联农带农能力,力争学有所想,学有所获,取得“真经”。三要在乡村振兴一线贡献力量。学习中要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多请教、多讨论、多交流,力争成为技术过硬、头脑灵活的“土专家”“田秀才”。要在发展产业中当好“头雁”,通过培育,在技术应用、产品推荐、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等方面有所突破,在电商物流、创意农业等方面敢于先行先试、敢于大胆创新、敢于推陈出新,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好路子。要将学到的科学知识、超前理念、先进技术全部用在发展产业上。要充分用好培育平台为大家创造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提升产值效益,强化示范引领,切实把群众吸引到产业发展中来,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共同打造青海“头雁”品牌,讲好“头雁”故事,为青海省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王雄介绍了本次培训实施方案,并重点围绕“头雁”培育项目西农“321+N”培育模式进行了详细解读。吴磊宣读了培训班配备班主任、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班委会的决定。青海省“头雁”学员代表民和县君德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君业作了表态发言。
刘天军、马倩向学员代表佩戴校徽、发放入学纪念卡,并为培训班授予班旗。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2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在全国启动实施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一支10 万人规模的乡村产业振兴“头雁”队伍,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 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西农大在“头雁”项目培育中高站位、强输出、严质量,把培育“头雁”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落实“头雁”项目作为服务乡村振兴和展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专业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先行先试,构建西农培育模式,打造“头雁”培育品牌,为“头雁”培育树立了标杆。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乳品生产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中国五大牧区之一。藏羊和牦牛的饲养量较大,素有“中国藏羊之府”“世界牦牛之都”之称。
今年,青海省计划培育120名“头雁”,采取累计一个月集中授课、一学期线上学习、一系列考察互访、导师帮扶指导,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
本次培育为期22天,采取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现场教学、调研实践、“头雁”论坛、研讨交流等学习形式,开展导师见面会和帮扶指导,为“头雁”提供前沿性、导向性、系统性的专业指导。围绕“头雁”使命担当、政策与法规、产业发展及专业技能提升、素养与能力拓展等内容开展,提升“头雁”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进青海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通讯员 吴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