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3 14:19:09
“一村一落皆美景”,漫步在安化镇杜家塄村的小径上,乡间小路平坦宽敞,农家庭院错落有致,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河道流水清澈见底,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和美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近年来,安化镇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把杜家塄村列为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塑形环境“美”,铸魂精神“和”,经过三年来的打造提升,创建了杜家塄流域万亩花椒示范基地、千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十里樱花生态长廊,争取资金600余万元,建成了文化广场、拦水坝、停车场、排污渠等项目,村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彻底改善,实现“由弱到强、由穷到富、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华美蝶变。
“我们村现在变化很大,原来这里是大河,发大水的时候人就很着急,现在镇上给我们修了河堤,村里面绿化增加了很多,路宽了,水净了,环境越来越好,大家也安心了,平时闲了就在广场上跳舞、娱乐,还给我们放电影看。”说起村里的变化,安化镇杜家塄村老党员刘志清笑着说道。
产业有特色,发展才能更有底色。走进陇南市武都区盛鑫农民专业合作社,一阵浓浓的药香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忙着将中药材分拣、切割、清洗。
“截止目前,我们合作社在安化镇及周边乡镇收购中药材黄芪、红芪等280多吨,通过加工成品后,销往广东、深圳、亳州等药材批发市场,总收入在1600万左右。”陇南市武都区盛鑫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潘利燕说道。
近年来,安化镇积极探索多元产业结构,通过创建示范基地,以点带面、提质扩面,不断擦亮品牌底色,引导扶持群众、企业、合作社积极发展红芪、黄芪、当归、党参等中药材产业,形成以中药材生产、加工、集散、销售、物流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有效吸纳周边闲散劳动力,让药材真正成为药“财”。
“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上,安化镇围绕区委‘3+6’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按照‘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种植花椒3.7万余亩,中药材2万余亩,年产值达2.58亿元。其中米仓红芪1.2万余亩,年产量达600万公斤,总产值达1亿元,药农人均收入达2.4万余元。同时,积极引进芦笋、车厘子等特色蔬菜和经济林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全镇共发展芦笋200余亩,车厘子200余亩。”安化镇副镇长王杰说道。
项目建设如椽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在天陇铁路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工人们紧张作业,忙而不乱,井然有序。
“我们中铁十八局集团天陇铁路二标五分部承担的是安化隧道出口正洞施工,全长2240米,目前已经施工了1700米,现在月进度是110米左右,预计于明年6月份完成所有正洞施工任务。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安化镇主动配合我们项目部做好项目土地征收、资产评估等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天陇铁路五分部安化隧道出口副经理李富强说道。
据了解,为了做好辖区内天陇铁路、马营30万千瓦风力发电、新镇区建设等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安化镇扎实部署、主动作为,积极协调推进,全力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截止目前,天陇铁路项目已完成土地征收442亩,第三方评估公司对涉及196户农户房屋等资产进行了全面评估,完成樊家坝、司家坝、官沟3个安置点“三通一平”工作。马营30万千瓦风电项目安化境内已安装风机16台,其中8台已并网。安化镇新区成武大道、滨河路等路网已完成,新区功能布局逐步完善。
“今年以来,我镇严格按照市、区部署要求,真抓实干、合力攻坚,在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流出耕地整治、重大项目协调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全镇上下将聚力聚焦全年目标任务,重点突破流出耕地整治、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不良贷款清收等难点堵点,抓项目谋发展、抓产业促增收、抓服务强保障、抓治理保稳定、抓整治优环境,为全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安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肖磊说道。(张恺 李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