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科技与农业“碰撞”!来看村子里的蜗牛和沙漠水稻的故事→

2024-12-06 09:13:26   

来自浙江嘉兴的蜗牛

产自新疆和田的水稻

一个“慢中有快”

一个“快中有新”

那么,这一快一慢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下面跟随小编一起去探索

看看它们在高质量发展路上

在科技助力产业兴旺、农民致富中

如何奋力前行

↓↓↓

蜗牛“爬”上了共富路

在中国

70%以上的鲜活蜗牛来自浙江嘉兴

在嘉兴

距离南湖红船仅十多公里的地方

有一家养蜗牛的民营企业

叫潜福食品

640 

2004年3月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嘉兴考察

在这家企业,给乡村发展蜗牛产业提出要求

“当时我打了包票:

把蜗牛产业做大做强,

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企业老总沈福良没有食言

20多年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把小蜗牛干成了大产业

640 (3) 

他先人一步建起了蜗牛销售网站

让“最慢的速度”

搭上了“最快的速度”

订单很快遍及全国

随后,养殖步入规模化

产品尝试深加工

他还参与了蜗牛地方标准的编订

进入标准化赛道后

蜗牛爬上百姓餐桌的速度明显加快

640 (1)

“做事得有点蜗牛的精神,

勇往直前,韧劲十足”

沈福良的韧劲

还体现在他总是带着

乡亲们一起致富

企业常年吸纳附近村庄里的劳动力

带动了其他省份的几百户蜗牛养殖户

他的企业还有另一个名字

——“共富工坊”

如今,田间地头

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沈福良”

640 (2) 

小蜗牛“爬”上了共富路

沙漠边则种出了高产水稻

农田里的新质生产力

带来的不仅是产量

在昆仑山脚下的新疆和田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

有一块正“疯狂生长”的水稻田

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在此成功实现快速繁育水稻

一场对传统农业

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

正在这里发生

微信图片_20241202100339

 

说是“田”

它并不占用耕地

实际上是一座建在沙地上的植物工厂

水稻“种”在无土的三层架子上

头顶有LED灯补光

根插进流动着营养液的水槽里

水稻生长所需的五大元素

“光、温、水、气、肥”

得到精准控制

等于给水稻生长按下了加速键

从定植到收获,只需60天

而传统的水稻

平均生长周期是120到150天

下载 (1)

 

为什么要到沙漠边上来种水稻

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杨其长讲出了奥秘:

这项快速繁育技术

之前经过多年努力

已在成都的植物工厂里试验成功

但成本太高

而来到和田

可在沙地上建大棚

光热资源充沛

能大幅降低成本

使其具备了大面积推广的价值

640

 

在攻克水稻发育期减半后

科研团队又在沙漠温室里

相继探索了大豆、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

以及油菜、棉花和苜蓿等作物的快速繁育关键技术

如今

沙漠水稻的成功种植

既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

也将原本不适宜种植作物的地区

转化为高效的农业生产区

不仅改造了戈壁沙漠

也增加了粮食和果蔬生产

解决了当地对于向沙漠戈壁要食物的难题

也为今后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提供了一个有效可靠的途径

下载

蜗牛与水稻的故事

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

都饱含创新的味道

科技创新

模式创新

机制创新

都充满韧劲,久久为功

都带动着成千上万的劳动者

共同走在勤劳致富的长路上

“一快一慢”相得益彰

包含了农业产业竞相迸发的各色形态

“一快一慢”各展所长

彰显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稳步推进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上

让我们把握好快与慢的变奏曲

谱写出更加绚丽的新篇章

(综合央视新闻、浙江新闻、和田日报等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张静)

编辑:张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