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树立大食物观,稳产保供设施农业“挑大梁”

2024-12-11 10:57:07   

平度市崔家集镇向阳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设施番茄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

提到设施农业,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种养大棚。青岛市依托新质生产力赋能,在现代种业、智慧农业、种养模式、农机装备、人才建设、平台集聚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传统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形态不断升级换代,“植物工厂”“楼房养猪”“养殖工船”等新科技、新模式层出不穷。

新质生产力赋能

设施农业新模式持续“上新”

一个占地210亩的超大单体智能玻璃温室内,只有寥寥几个工人管理,每天却能生产超40吨番茄,产量是传统温室的6—8倍。

墨瑞鳕鱼养殖池内,每立方米最高密度可达200公斤。

单栋鸡舍可以存栏15万只蛋鸡,一人就可以操作管理,每平方米年产蛋量超过1吨。

……

对这一系列产能和产值,不仅城里人,就是与农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把式”也连连称奇。近年来,青岛市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设施农业新模式层出不穷。

莱西市的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总投资6.4亿元,占地540亩,由世界500强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企业凯盛浩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共建有2个占地210亩的智慧温室,目前主要种植樱桃番茄、粉番茄两类番茄,可实现从种子、育苗、植保、采摘到包装、运输、销售的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运营。

这家园区依托自主研发的数字孪生系统和智能化生产设备,可实现对温、光、水、气、肥的精准智能化调控,直接将农业生产与供应链服务进行链接,每年可实现连续9个月采摘,亩均产量是传统温室的6—8倍。

据介绍,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建设采用国产超白减反无影玻璃,透光率91.5%,获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园区配套建设的60亩育苗工厂可实现全自动化智能育苗,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品质定制,自主育苗率100%。

今年11月14日,农业农村部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作为3个发言企业之一,凯盛浩丰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围绕“坚持实践创新赋能 全力打造集约高效现代设施农业集群”进行典型发言。

目前,以莱西基地为总部的“凯盛浩丰模式”已在全国17个省市复制推广33个项目。

2023年春天,莱西市院上镇的艾泽福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食用菌工厂建成投产。这家企业不仅将胶东半岛丰富的废弃果木资源制成菌菇生产所需要的基质原料,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每年利用废弃果木6万余吨。同时,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智能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公司副总经理刘鹏程介绍,从基质培育到鲜菇出厂,公司可以实现全流程智慧管理。企业依托自主研发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和设施农业装备,将废弃果木经过粉碎、预湿、发酵等环节做成菌棒,再在自动控温、控湿、控光条件下培育食用菌,智能化生产线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企业可年产各类食用菌培养基3000余万包、食用菌鲜品2万余吨,食用菌产业规模、产品出口额位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青岛市在设施农业全领域推广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等数字技术,大中型畜牧养殖及加工企业普遍完成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海洋牧场、深水网箱等基本实现数字化管控。高起点打造“青农云脑”,整合239类涉农数据,构建“智慧畜牧”“绿色高产”等15个数字化应用场景。建成2个国家级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5个市级数字农业示范园和139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总投资达到106.5亿元,单位面积产量提升10%、劳动生产率提高50%。

因地制宜提升传统农业

产业基础更加稳固

近年来,青岛加快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将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引入传统设施农业和优势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农民就业增收。

进入11月,平度市崔家集镇前洼村的大棚小番茄开始集中上市,由于土壤、气候适宜,加上先进的管理技术,这个村种植的口感型小番茄“釜山88”畅销国内多地市场。

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介绍,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民从2008年开始种植大棚西红柿,但规模一直比较小。2016年以来,崔家集镇以前洼村产业园为中轴,累计吸引政策性资金、平台公司资金、社会资本和村民自筹资金等5亿多元,规划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园。

“崔家集西红柿”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2022年底,以前洼村为核心的向阳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凭借多年发展积累形成的深厚产业基础与鲜明产业优势,成为青岛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之一。

近年来,示范片区不断提升设施蔬菜发展水平。一方面配套强排设施,提升设施大棚汛期排涝能力;另一方面,持续引进智慧农业、冷链仓储物流、电商运营等项目,不断提升小番茄全产业链水平。在示范片区各类项目的加持下,西红柿产业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成效明显,西红柿“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俱佳,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多个城市,“崔家集西红柿”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保护名录。

目前,示范片区内番茄设施栽培大棚总数发展到2600余个,种植面积1.6万余亩,是全国“釜山88”单一品种规模最大的种植基地,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8亿余元。借助示范片区的引擎发展,崔家集镇深入实施“一个片区、一链产业、一众能人、一方文化、一眼绿色、一座堡垒、一片热土”“七个一”工程,持续提升打造片区建设新高地,实现从“一时旺”到“一直旺”。

初冬时节,在青岛市黄岛区良种繁育场内,基质栽培的蓝莓已经挂果,春节前后就能上市,根据往年市场规律,每斤销售价格可以达到150元至200元。

这种基质栽培方式是最近几年当地探索的新技术。繁育场负责人、高级农艺师孙方雷介绍,传统的设施栽培蓝莓,大多是地栽,地温偏低,通常要在4月中旬才能上市。利用基质栽培的蓝莓,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冬季升温更快,开花挂果更早,上市时间提前2个月以上,种植效益明显提升。

黄岛区蓝莓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值超35亿元,是全国县域种植面积最大、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蓝莓标准化示范县。通过推广基质栽培技术,当地蓝莓也形成了7个月的相对稳定市场供应。

传统的葡萄大都是露天种植,七八月份雨季来临,往往导致病害多发,严重影响收益。近年来,莱西市水集街道茂芝场村党支部积极带领村民发展高效农业,以党建统领探索出一条符合村庄发展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之路。目前,全村设施葡萄产业园占地1500亩,建有25个藤稔葡萄大棚、45个阳光玫瑰大棚、800亩遮雨式阳光玫瑰葡萄棚和5000平方米的智慧农业中心,成为国家级特色葡萄产业基地。

设施农业全国同类城市领先

稳产保供更有力度

相较于传统大田农业,设施农业以其现代化的设施和技术手段,有效克服了传统农业中“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与智能化。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利用沙漠、海岛、戈壁、盐碱地等资源,能极大拓展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缓解了传统农业对耕地和水资源的高度依赖,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蔬菜水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

近年来,青岛市扛牢“国之大者”,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36111”(“3”是粮食年产量300万吨以上,“6”是蔬菜年产量600万吨以上,“111”就是果品年产量100万吨以上、肉蛋奶年产量100万吨以上、水产品年产量100万吨以上)多元化稳产保供体系。

目前,青岛全市设施农业种植面积达52.6万亩,规模化设施养殖场2700余处、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1处。2023年,青岛市设施农业实现年产果蔬198.9万吨、畜产品111.2万吨、水产品65.3万吨,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位居全国36个大中城市第1位,其设施农业无论在产量还是在技术应用、机制模式等创新方面,均居于全国同类城市领先水平。

即墨区金口镇的青岛田瑞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全国最高的6列12层大跨度超高层集约智能化蛋鸡笼养设备,每平方米饲养蛋鸡从30只提高到85只,2000平方米鸡舍单栋存栏可达15万只,并且实现生产全部自动化,一人就可以管理操作,土地利用效率提高3倍,每平方米年产蛋量超过1吨。

“全市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高效能生产、高科技支撑、高水平发展的供给体系,以推广应用设施农业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模式为重点,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设施种植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以及冷链物流和烘干设施建设,提高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打造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高地。”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袁瑞先说。

来源:农村大众报
编辑:张静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