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7 10:15:39
隆冬季节,肖海忠并没有闲下来。12月15日一大早,冒着零下15℃的严冬,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四海春家庭农场里,肖海忠一刻也没闲下来,收拾拖拉机、检查打捆机……做足了准备后,他很快的吃完早餐,就匆匆开着拖拉机来到玉米地打秸秆。
“这段时间一直在地里给牛羊准备过冬饲草。每天要干十四五个小时的打捆作业,能打40多亩地的秸秆。”作为四海春家庭农场主、也是榆阳区的“头雁”,今年30岁的肖海忠干起活来格外有劲,“入冬以来,农活安排的满满当当,2000多亩玉米地,有200多吨饲草,计划供应给周边和内蒙古养殖户。”
肖海忠生长在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场汉敖包村,这里地处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毛乌素沙漠。孩童时期,闻名全国的"治沙女民兵连"的故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培养了他不怕吃苦的性格和建设美丽家乡的情怀。
2017年,当时在煤矿工作的肖海忠决定回到家乡“务农”,在父亲的帮助下,成立了榆阳区四海春家庭农场。
在广袤的田地里,肖海忠用“满腔热忱”铺就人生通途,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远近闻名。
六年多的时间里,肖海忠时刻发扬着不怕吃苦、奋发拼搏的精神,通过种养结合,如今农场已发展成自有耕地700亩,流转土地1000亩,种植山药、土豆和玉米等农产品。养殖西门塔尔、安格斯牛120头。先后购进耕、种、管、收农业机械50多台(套),每年社会化服务周边20000亩耕地。陆续建设了4座共5500平米的冷库,为周边群众提供应季节农产品储藏库。
四海春家庭农场先后两年获得全区优秀家庭农场,2017年获评区级、市级、省级家庭农场。个人获得榆林市领军型人才、高级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榆阳区乡土人才等荣誉。
更让肖海忠感到高兴地是,正值农场蓬勃发展之际,2022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下,自己成为榆阳区首批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学员,有机会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培训学习,肖海忠也格外珍惜培训学习的机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位于在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农神后稷的故里——陕西杨凌。学习期间,肖海忠参加了“三段式”培训,第一阶段一个月的集中培训,第二阶段返岗实践和线上学习,第三阶段返校答辩,以及考察互访和导师的帮扶指导。
“每一场培训课,我都听得非常认真,也都作了笔记。”肖海忠介绍,专家教授的专题讲授、案例教学非常实用,自己积极参加研讨交流、“头雁”论坛、经验分享、调研实践等活动,掌握了作为“头雁”须学习的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专业技能、生产经营理念知识等。在导师的帮助下,他对自己的产业进行了科学规划,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通过培训学习,思想观念、技能水平、种植和养殖产业发展理念都得到了提升,明白了‘头雁’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的担当和使命。”肖海忠说。
2022年7月13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邹志荣教授等八位专家,专程到四海春家庭农场帮扶指导。导师的指导,让肖海忠带动群众致富、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心满满。
近三年来,肖海忠用心联农带农,进行技术服务和指导,一起发展产业。目前带动周边近30户农户参与山药种植,从事养牛行业,实现经济增收,每户每年约增收10万元。
村民郑二牛,在肖海忠的带动下连续多年种植山药,第一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第二年收入达到了62万元。“没有‘头雁’肖海忠的带动帮助,我想都不敢想能有这么多的收入!”郑二牛说。
据了解,肖海忠还联合村里六七户农户开展养殖业,每户购进5头牛犊,并耐心地给大家培训养殖技术。
新的学习,新的起点。2024年11月,肖海忠再次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陕西省2024年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学习。他说:“将会更加认真学习,返岗后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收致富,充分发挥一名‘头雁’的带动效应。”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胡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