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4 17:07:17
冬日,贵州毕节威宁自治县的山窝窝里,飘来浓浓的苹果香。威宁的苹果“红”了。不仅热销粤港澳大湾区,受到当地市民热捧;还乘着乡村外贸的东风,远销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多个东南亚国家。今年以来,威宁苹果已实现出口2374吨,共计1176万元,占贵州水果出口的95%以上,并以12.39亿元品牌价值位列“2023年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第91位。这份来自高原的小甜心,“红”遍国内外的背后,除了拥有低纬度、高海拔、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与其科学化种植技术密不可分。
如果你在威宁雪山镇的果园里转转,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苹果矮砧密植、乔化苹果幼树定向刻芽和拉枝开角等技术随处可见,“科技范儿”十足,随着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果园行间生草等土壤质量提升技术,以及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践应用,威宁苹果在实现稳产高产的同时,也保证了品质。目前,威宁苹果挂果面积约15万亩,带动8.6万户果农增收。农业要强,离不开科技支撑;农民要富,离不开科技引路。近年来,毕节市坚持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战略,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创新,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让农业产业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摇钱树”。科技如何赋能农业?以前靠经验种植,缺乏标准化管理,科技含量低,是农业发展的痛点。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标准化种植,正是解决产业痛点的有效途径。动动手指就能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足不出户就可以调整大棚的温度和湿度……走进七星关区朱昌镇农业科技示范园,联栋式智能温室、智能监控、气象监控、自动喷淋设备、温湿感应器的应用随处可见……满满都是“科技感”。 工作人员只需点击软件,通过智慧平台就能掌控大棚的蔬菜种植。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看天吃饭”到“看屏作业”,数字技术一次性解决了培育基地管理、智能化操控及安全防范多个问题,展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科技力量。据介绍,该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的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等生长要素,由后台大数据经过分析后,系统能提出合理化调整。园区通过“大数据+”赋能蔬菜种植,利用综合监测站、传感器、控制阀等物联网设备,智能化温室内的智慧平台可以实时对农事过程进行监测。目前,该基地用地507亩,共有57个温室大棚,种植了黄瓜、西红柿、丝瓜等多种蔬菜。科技赋能,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全省重要的农业大市之一,毕节市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视为“国之大者”,聚焦粮食生产,开展粮食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多项工程及技术推广,全方位提升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在技术推广方面。农技人员与体系专家联合,示范展示水稻“两增一调”、玉米“一增五改”、马铃薯“两增一防”、畜禽高效养殖等技术,充分展示新技术的特点优势和节本增产特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让农户可感可及,推动“专家田”变“农民田”“小面积高产”变“大面积增产”。在农机推广方面,结合农业产业特色和生产需求,聚焦“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切实加大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不断促进耕地宜机性、农机适用性、农艺匹配性、人才适用性、服务高效性,推动农业机械化与农田建设相融合相适应,逐步实现农机服务专业化,为全市粮食稳产增产提供有力保障。今年春耕期间,大方县马场镇的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基地首次将北斗导航应用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播种作业上,作业人员只需在小屏幕上设置地块信息,即可获取位置信息,实现精准作业。旋耕机、植保机、无人机……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驰骋在田野上,从播种、施肥到喷药、收获,全流程能够实现自动化……农业机械与科技融合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写下生动注脚。“农机效率太高了,过去下地干活,晚上回家腰酸背痛,现在处处都是科技,坐在田边抽着烟,机器就把活都干了。”黔西市绿化乡小海子村村民吴早华笑着说,以前是锄头不停歇,现在是农机不得歇。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农业在科技的加持下,正经历着从“靠天吃饭”向“知天而作”的华丽转身。各类先进农机蓄满动能,驰骋沃野,成为农家好帮手,为粮食稳产增收保驾护航。在“科技活水”的浇灌下,希望的田野展现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