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08:25:34
本氏针茅,广见于西北的一种草,根系发达,哪怕在干涸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傲然生长。
有这样一群人,如同广袤的本氏针茅,扎根在农村一线,把所学知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擘画出一幅幅生动的振兴路线图。他们,就是高素质农民群体——一群扎根在农业关键领域,敢于啃“硬骨头”的“土专家”。
2024年1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而这些构成粮食安全的可控因素,成为高素质农民群体身上散发出的一大闪光点。
干得好——用心守护粮食安全
这几年,薛强的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迭代升级,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托管,解决了粮地撂荒问题。
2012年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而是回到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干起了端牢“中国饭碗”这一件事。起初,薛强不懂得如何种好地、收好粮,合作社的发展之路该如何走?凭着一股子“钻”劲和“韧”劲,经过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训,成为了一名具有高水平农业管理经验的高级职业农民。
在获得高级职业农民职称证书后,薛强一直致力于乡村振兴工作,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组织农户接受托管服务,实现种植粮食品质更高、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目前,合作社托管土地面积3万余亩,覆盖长安区6个乡镇20余个行政村。截止到今年,累计土地托管面积超40万亩,累计增加粮食产量8000万公斤,增加收入1.6亿元。
“有了职称之后,能做什么?”这是很多高素质农民常思考的问题。
渭南市临渭区高素质农民石宇锋给出自己了答案:围绕打造粮食生产“吨半田”,结合农时及农民需求,为农民提供粮食全程托管“保姆式”服务。
2015年,石宇锋组建了全省首支专业化无人机病虫害防治队,服务田地超过2.7万亩,受益农民2000余户,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除了在本地讲课,全国各地的培训邀约纷至沓来,石宇锋忙得不亦乐乎。他说,他还要带动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扎根乡村,用实际行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用得上——产业增收底气足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并将其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高素质农民在赋能“土特产”产业方面已基本实现了产业化,让农民获益匪浅。
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的余之超,2015年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后,在西华村从四个木耳吊袋大棚开始,做到了农业板块的龙头企业。2023年,他的企业给村集体上缴80多万元,发放工资204.5万元,使西华村从一个深度贫困村变成了先进村。
2017年,龚海涛在岚皋县民主镇田湾村种下第一批香椿树,由于缺少专业技术和经验,加之种植密度有问题,造成了不小经济损失。机缘巧合下,他积极报名参加了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训班。
几年下来,龚海涛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食品学院教授的指导下,先后开发了不同特色的香椿酱、香椿锅巴、香椿油等系列产品,销往广州、深圳、珠海、上海、苏州、北京等地,带动全村 276户发展香椿种植,实现亩增收2000余元。
白水县高素质农民林秋芳成立的果园专业化托管服务团队,托管了6万余亩果园,每亩为农户增收达2000元,累计服务周边市县果园面积达60000余亩,很好的服务了一方产业发展。
在山阳县天竺生态茶园,茶园负责人、高素质农民许红飞流转茶地3180亩,使255户农民户均1694元;吸纳232户脱贫户享受入股分红,带动基地周围千余户茶农新建和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实现茶区依茶兴业,稳定增收。
专业能力突出,工作业绩显著,是这群高级职称新型职业农民的显著特征。让人才活力在农村天地充分涌动,为技术迭代、农民增收、产业升级注入更多活力。
留得住——乡村“引力场”愈发强劲
如何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人才在广袤大地充分发挥活力,是乡村振兴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当通过培训获得了知识、技能,取得了经济收益和社会的认可,高素质农民便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新的认识。
高素质农民代表常亚琼、柯小海、张凌云等3人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杨梅、刘瑞红、刘双奎等3名高素质农民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接受大会表彰;一大批高素质农民在丰收节期间和学者专家共同吟诵丰收赋,优秀学员代表在农高会上披红挂彩,走上了红地毯,在农民运动会上奋力拼搏,登上领奖台,在荧屏上频繁亮相……
荣誉感和使命感,不仅提高了高素质农民的积极性,还能有效留住和吸引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截止目前,陕西省共培育高素质农民30.43万人,认定19.82万人,其中,高级职业农民5768人、中级2.44万人、初级16.80万人,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树立了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引导力的典型“标杆”。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带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这些活跃在乡间的“土专家”,在广袤农村交织成一幅幅“爱农业、懂技术、善创新、能带头”的高素质农民群像。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吉 燕 通讯员 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