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15:50:11
“扶风客商早春育苗订单:188番茄78000株,强雌油亮黄瓜苗56000株,鸿运3K黄瓜苗26000株......”12月16日,杨凌泰盛果蔬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负责人李建辉亮起的手机页面上,显示着一份关于蔬菜育苗的订单。
棚外寒风凛冽,棚里“热气腾腾”。工人们围坐一起,手脚麻利地铺盘、打孔、下籽、盖种,一幅冬季育苗的劳动图景活跃在了镜头中。不一会儿,一盘盘完整的育苗盘也安安稳稳的“躺”在了育苗床上,静待破土而出。
“合作社有8座大棚,采取的是‘订单育苗’模式,只要客户有需求,我们就马上开棚育苗。全年下来,大概能育350万株苗子,有黄瓜、西红柿、辣椒、西瓜等十余种果蔬品种。”李建辉说,正因为合作社的品种多、苗子好,所以留住了“老顾客”、吸引了“新客商”。
在育苗这条路上,李建辉耕耘了12年。如今,他不仅在一座座大棚中辛勤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致富事业”,也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的“增收梦”。
“育苗这工作,我干了1年多,干起来比较轻松。有活的时候我们就来干,没活的时候就忙着自家地里的事情,现在冬天了,地里也没活,就来棚里摆摆盘、点点种,一天下来还有收入,我是打心眼里高兴。”王上村村民王芳红笑呵呵地说道。
“我们大棚内固定员工有5位,还会根据季节需要招工10余人。长期工一年下来的收入在2万元左右。”李建辉介绍,去年,一个大棚内引进了移动式育苗床,能够提高育苗效率和幼苗成活率。今年,他还利用短视频介绍自家种苗,想通过“线上”进一步扩大销售渠道。
“苗”准致富路,“育”出新希望。“新农人”李建辉的育苗故事仍在续写,他将继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新活力”。出了李建辉的育苗大棚,沿着325县道一路向西,位于农园十二路的杨凌丰苗家庭农场大棚内,暖意扑面而来,放眼望去,绿油油的幼苗排列整齐,展现出勃勃生机。
“我们从11月22日开始育苗,现下已经育有18万株苗,都是供应杨凌周边的种植户。”该农场负责人徐莉说,“最近好多‘订单’上门,我们得加紧育苗,确保为广大商户提供优质的果蔬苗。”
操着一口“东北音”的徐莉,干起活来利利索索。在从事农业前,她是一名会计,对农业一窍不通。“后来在多次接触到农业种植后,我对农业有了新的认知。”徐莉说,“我老公在西安上班,我就想在附近寻找合适的大棚,开启我的育苗事业。在政府的扶持下,我的大棚如愿建了起来,我也从职场走向农场,当起了‘新农人’。”
2016年,杨凌丰苗家庭农场成立,陆续发展大棚8座,育有甘蓝、辣椒、西红柿、秋葵、佛手瓜等十余种果蔬苗,一年育苗量可达300多万株。顾客大都以预定的形式购苗,客源覆盖周至、武功、户县、长安区等地。
“农场半年的用工量在10人左右,用工支出10万余元。”徐莉说,“能为周边的村民解决一些就业岗位,同样也是为乡村振兴作贡献。后续,我会继续挖掘果蔬新品种、新技术,在赢得顾客信赖的同时,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徜徉在硕果累累的育苗大棚内,感受着种植户们劳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热火朝天的冬季育苗仍在持续。
当下,杨凌示范区扎实推动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育种育苗产业蓬勃发展。如今,不少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新农人”抢抓发展机遇,靠着自己的双手,通过“集约化”育苗技术以及“订单育苗”方式,形成了集育苗、定植、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为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添力赋能,同时也为自己、为乡邻,“苗”绘着美好未来。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谷幸 李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