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30 08:49:56 胥小蓉
“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这是音乐大师贝多芬的一句名言。陈规的教学常常习惯将乐谱上的乐符变为规律化的音响,仅局限于单纯的技能技巧与音乐知识的传授,而教师则仅仅满足于学生将其所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一丝不苟的再现,以为到此就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标。殊不知这样一来,教学只是一种机械运动,既不能完美地表达音乐的思想内容,也不能让受教育者的精神爆发出火花,因此也就不能说达到了教学目的。这种脱离音乐精神力量,单纯传授音乐知识的教学,目前在音乐教育中还是不乏其例。所以我在教学中,除了教给儿童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及技能技巧外,还通过各种方法,如欣赏图片、观看舞蹈的动作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来训练儿童的抽象思维,使儿童的心灵与音乐得到沟通。我认为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音乐创新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一、乐中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人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基础,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它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的源泉呢?
1、韵律活动,使学生快乐的动起来。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律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律动又最容易制造快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在学习《火车开了》这一课时,就在课前找几位同学当了一下“火车司机”摘歌词内容边做动作,变朗诵歌词一切都在愉快的融洽气氛中进行,每一个学生都在兴致勃勃观看,表演中学习歌词,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开了个好头。
2、音乐游戏,使学生在乐中掌握知识。
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好奇、好胜、好玩”,根据学生的这个年龄特点,选择一些有趣味的游戏,并把音乐知识,技能贯穿其中,使学生在玩中掌握枯燥的音乐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多采取猜谜,音乐大擂台等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形式渗透知识。
3、乐器进课堂,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各种乐器有助于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良好情操,它的作用是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如果用各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还可以给打击出的声音配以动作,不但复习了歌曲,还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节奏感。
二、情景式教学,唤起学生想象力
不少音乐课上的沉闷乏味,一般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能使教学内容充分活动化,从而唤起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的达到音乐教学目标。
1、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核心。如果音乐教育中失去了优美、生动的语言,就会使其变得枯燥乏味,失去了艺术的魅力。
2、形象的画面,引起学生进一步遐想。
音乐课本中采取各种手法来描绘音乐的内容,它们采用各种手法来描绘音乐的内容,而画比声音更具有直观性,更便于教师的“形象”教学。如《小鼓响咚咚》一课的歌曲处理,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然后提问:“画面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编一个故事讲给老师和同学听吗?”于是学生们将自己编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述出来,并且很容易体会出了歌曲的情绪,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做一个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3、优美的舞姿,展现学生的想象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音、舞不分家,无论唱歌或欣赏,它的表达不像课文中心思想那么直白,更需要通过肢体语言,形象的表达出来,不同的音乐,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来创编,通过表演来展示学生对歌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三、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事先安排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练,结果导致学生的应变调整能力低,主体作用也大大削弱。而探究式教学,则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启发求异,鼓励创新。如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通过放录音、幻灯、课件等直观教具,创设意境,简介歌曲的创作背景,引出歌曲情绪,继而采用启发式谈话讨论,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作最后小结。而且学生在讨论的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引导“质疑”,提倡在课堂中七嘴八舌,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问的问题。除了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还要在解决问题时鼓励他们求同存异,提倡一题多解: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先让学生反复欣赏,然后启发每个学生说出由此联想到的不同画面,有的学生想到奥运赛场上国旗冉冉升起时,作为中国人自豪激动的心情,有的学生想起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天安门前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全中国为之沸腾的场面;有的想到了每周星期一庄严的升旗仪式等等。他们通过想象,描绘出了形态各异的多幅画面,,求异思维得到了训练。
当然,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还不单单仅这两方面,涉及到音乐教的各个方面,作为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创新,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
总之,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创造性的时代需要一大批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创造性人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更新观念,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前进。用陶行知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处理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榆林市第一小学 胥小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