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6 13:56:56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蛇年新春佳节的临近,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欢乐温馨、吉庆祥和的新春文化氛围,1月24日,洋县政协文史馆联合洋县朱鹮文化艺术研究会开展“翰墨飘香 迎春送福”文化惠民志愿者服务活动,为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送上了一份富含“鹮乡年味”的文化大礼包,将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送到了千家万户。
十三届洋县政协主席、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洋县朱鹮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陈三荣,洋县政协主席路建侠,洋县人大副主任张宏钧,洋县政协副主席杨云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访问学者、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工笔花鸟画工笔朱鹮创始人朱鹮文化传承人、洋县朱鹮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杨侠,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洋县朱鹮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梁天义,朱鹮保护专家、洋县朱鹮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路宝忠,洋县政协常委、洋县朱鹮文化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梁宝林,洋县朱鹮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王亚玲,黄宏春、麻利民、苟振强等知名书法家应邀出席活动开幕式。
活动伊始,杨侠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杨侠说,洋县历史悠久,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化,栖息着世界珍禽朱鹮,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艺术根脉。此次联合举办活动,旨在深入挖掘洋县的文化文史底蕴,通过民俗讲堂、书法欣赏、赠送春联年画等方式,展现朱鹮文化的独特魅力,畅谈美好生活,增强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陈三荣从五代十国后蜀孟昶自创的第一副春联侃侃而谈,向大家讲述春联的由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一带百姓,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与桃符的关系。 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这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门神”。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蜀后主孟昶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自孟昶题桃符以后,文人学士便群起效仿,把题春联视为雅事,于是题春联之风便逐渐流传。精彩的故事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活动现场,墨香四溢,书法家们根据群众的需求,将新春祝福融入字里行间,鲜红的纸张渲染着浓浓的节日氛围,一幅幅饱含新春祝福和美好愿景的对联和“福”字跃然纸上。这些春联既有辞旧迎新的热切祈盼,也有对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的倡导;既描绘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也写出了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阵阵墨香指尖流,幽幽韵味心脾沁。现场欢声笑语中夹杂着浓浓墨香年味,大家手捧着春联连连称赞,其乐融融。
“不愧是书法名家,这字写得好,寓意也好,比街上卖的印刷体春联更有韵味,手写的春联和福字,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王学智老人拿着写好的春联开心的说。“虽然超市也有春联可供选择,但我更喜欢这种现场书写的春联。”政协委员李树新说,“我特别喜欢这种其乐融融、济济一堂的氛围,还可以听专家老师讲课增长知识,收获太多了。”过往的市民,一边欣赏书法,一边选取春联,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活动中,书法家融合朱鹮文化与对联艺术,创作出诸如“朱鹮报春”“瑞雪迎春”“鹮舞洋州”“朱鹮腾飞世纪新,羽绘丹青续华章”“鹮鸣大地增祥瑞,福临小院添安康”等富有特色创意的春联作品,既寄托了新年的祝福,又彰显了洋县的文化底蕴。此外,书法互动区和书法课堂的设置,为群众提供了与书法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宝贵机会。通过赠送精美的福字和年画,让群众在品味春节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据悉,活动还特别注重文化志愿服务者的引领作用,并依托“文化创意坊”、DIY年画与春联创作区等载体,鼓励群众参与年画与春联的创作,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设置传统春节美食光影体验区,为大家带来一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盛宴。
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此次活动吸引了150多名各界群众参与,累计赠送春联及“福”字500余幅,年画120张,工笔写意优秀作品24幅,精美画册220册,受到群众广泛好评。下一步,洋县政协文史馆和洋县朱鹮文化艺术研究会将继续立足自身专业优势,常态化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归属感。(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