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7 14:05:12
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对今年的“三农”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其中蕴含哪些重要信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从何处发力?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刘天军:
五大特点 勾勒农业发展新蓝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在社会各界引发广泛关注。2月2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天军对文件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呈现出五个显著特点,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有力指引。
刘天军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化改革的系统性进一步升级,更有深度。从整体规划上,延续底线任务与重点任务结合的模式,同时在具体举措上推陈出新。在要素改革方面,文件对人、地、钱、技术等要素进行协同改革;围绕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进行制度安排,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长效机制上,通过多措并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的引领性进一步强化,更有高度。”是文件的一大亮点。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是其关键核心要素。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产要素聚集,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种业创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协同攻关,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日益增多的不确定因素,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制度设计的精准性进一步显现,更有力度。例如在粮食安全领域,强调大面积提单产,实现产量与品质并重,针对大豆、油菜等粮食生产短板制定相应举措;鉴于去年畜牧业发展困境,专门对畜牧业发展作出部署;同时,在土地制度改革、民生保障、整治形式主义等方面也都精准施策。
政策执行的灵活性进一步凸显,更有温度。文件在强调政策执行刚性的同时,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在农村宅基地管理上,明确城镇和退休领导干部不得购买农村宅基地,维护农村土地制度的严肃性;在生态环境治理、农户进城权益保障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有序推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避免简单化“一刀切”,体现了政策的人文关怀。
发展目标的时效性进一步提升,让文件更有厚度。文件提出的“一个目标”“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三个增加”,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实现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虽然文件中并未设定具体量化指标,但这些描述让发展目标更具画面感,可感可及,为农业农村发展描绘了清晰的愿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既立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又着眼长远目标,助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迈向新台阶,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奠定更坚实基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朱玉春: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新乡村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着力推进乡村建设”部分亮点突出。
提及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认识,朱玉春表示,文件目标导向明确,聚焦乡村硬环境建设,紧扣“宜居”目标。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统筹城乡规划布局,推动乡村振兴与城镇化结合,同时夯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三大领域发展基础。
内容细致具体,从城乡规划到基础设施延伸,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到生态治理,多元全面且落地细致,全方位推进乡村建设。
突出以人为本,充满政策温度。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部分,关注“一老一小”,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重视残疾人保障与康复救助,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关键问题,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结合自身研究工作,朱玉春就如何推进乡村建设提出见解,为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
朱玉春表示,理解乡村建设要义是首要任务。乡村不仅是农民生活家园,其建设更是社会、文化、生态的综合提升需求,对乡村振兴、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把握关键环节是推进乡村建设的重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县乡村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提升乡村建设水平,需在城乡融合背景下,从县域范围整体考虑推动策略。
践行有效举措是关键。在基础设施提质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公路升级等,消除建设“最后一公里”梗阻,实现县域基础设施一体化供给。公共服务优化聚焦农民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一老一小”需求,推动城镇服务向农村延伸,如以“人员下沉”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
各地也涌现出特色养老模式,如浙江缙云村集体以地养老,未来应因地制宜开展县域养老服务创新试点。生态治理方面,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多地已有成熟实践,像湖北共同缔造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山东以“积分制”“信用+”激励农民参与,这些模式可复制推广,助力深化农村生态治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石宝峰:
创新政策指引 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石宝峰,长期从事涉农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和风险管理研究,他从金融要素优化配置和资金投入视角,剖析了文件的新变化。
石宝峰解析认为,从要素配置看,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地、钱,今年文件在乡村振兴投融资方面有三个特点。
其一,重点突出。金融要素投入兼顾“2个持续”与“4个着力”。在保障农产品供给上,落实补贴、奖补等政策支持生产;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健全资产长效管理机制,盘活低效闲置资产;在健全要素保障机制中,创新投融资机制。
其二,不仅重“投资”,更强调“融资”。去年文件侧重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今年提出创新投融资机制。投资上,通过多种预算、信贷等途径支持农业农村建设;融资上,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券等助力乡村振兴。
其三,注重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和投融资风险管理。推进信用体系、信用社和村镇银行改革,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加强涉农资金监管。
就今年一号文件专门提及的“推广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石宝峰表示,他曾参与了农业农村部政改司围绕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的专项调研。
当前,这类贷款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缺乏全国统一政策指引,各地实施差异大,制约业务推广;二是农业设施作为抵押物处置难,变现渠道不畅,影响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三是金融机构授信风险大,放贷额度与养殖主体需求缺口大。
该如何更好解决“推广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存在的问题,石宝峰分析认为:
首先,国家层面可出台针对农业设施抵押融资贷款的统一政策指引,为地方政府确权颁证、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提供指引;其次,健全农业种养殖设施、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等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培育流转市场,完善农业设施抵押处理机制;最后,创新农业设施产权抵押融资和风控模式,强化信息公开,确保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稳健运行。
石宝峰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乡村振兴投融资方面的新变化,既体现了政策的延续性与创新性,也为解决当前农业设施抵押融资贷款问题指明了方向,对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破解投融资难题,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任彦军:
践行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我国居民食物需求从“吃得饱”“吃得好”迈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呈现出食物消费总量增加、高营养食物需求上升、食物需求多样化等特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任彦军教授在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表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
他说,我国食物供求仍存在结构性矛盾,生产结构与消费模式不协调、区域间供需结构不平衡、供给潜力挖掘不充分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迫在眉睫。
首先是高效化利用耕地资源,挖掘食物生产潜力。我国耕地资源丰富多样,应根据各类资源特点制定针对性食物生产方案。积极推动集约化、智能化农业发展,借助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耕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有效缓解耕地资源短缺对食物供给造成的压力。
其次,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拓宽食物供给渠道。合理规划利用山地、海洋、林地、草地、湖泊等资源,全方位拓展食物供给来源。大力建设“海上牧场”,丰富“森林粮库”,发展林下经济、昆虫养殖等新兴行业,挖掘未充分利用的食物资源,提升整体供给能力,确保食物种类丰富稳定,拓宽食物供给渠道。
另外,多途径研发未来食物,满足多元食物需求也至关重要。深入挖掘微生物和生物工程技术潜力,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加大对新型食物的研发投入,积极探索植物基食物、合成食物、功能性食品等创新领域,满足以营养健康为目标导向的食物需求,拓宽未来食物供给来源。
任彦军教授认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通过高效利用耕地资源、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多途径研发未来食物等多方面努力,我国将不断完善食物供给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营养、安全的食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王朝阳 李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