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筑巢西部引凤来

2025-03-19 14:44:17   

我国西部地区的面积占到全国将近四分之三,人口却只有全国四分之一多一点儿。过去,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比较慢,不仅去西部发展的人才相对比较少,而且西部地区的人才外流还比较严重,“人才东南飞”现象让西部发展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如今,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新兴产业的崛起,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才东南飞”现象还存在吗?我们来看一看西部地区人才格局有了怎样的变化。

这名年轻活泼的老师名叫李微楠,“90后”,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八年前,他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时,放弃了在上海的发展机遇,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回到家乡云南支教三年。

李微楠的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在家人看来,走出云南,到更发达的大城市发展,才是学子的理想出路。

倔强的李微楠坚持己见,来到了地处山区的大寨中学。当时,这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学生基础薄弱,很多孩子学习习惯不佳,也不接受他。但李微楠并没有放弃,他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100多个学生家庭,与孩子们建立信任。渐渐地,努力有了回报,孩子们接纳了这个城里来的老师,他教的科目成绩也上升到了全县第一。

2020年,李微楠的支教也画上了句号,正当他面临新的选择时,云南全省脱贫,到处日新月异,教师待遇也显著提高,国家也有专门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特岗教师计划,让他坚定地选择留下来,继续当老师。

如今,经过努力,李微楠成为了建水四中正式在编教师,扎根建水县。创建心理辅导室、引进最新的技术和教学理念,李微楠在这里如鱼得水,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虽然没有像自己的大学同学一样留在上海,但他毫不后悔。

五年来,共有341名青年人来到建水这个曾经的贫困县做特岗教师,其中97%像李微楠一样选择留任,他们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

据了解,2023届本科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5%,较四年前增长了1.9%。回到西部,是越来越多西部年轻人的选择。而还有一些人,他们跨越山海,来到异乡西部,扎根于此。

对于广东姑娘张颖怡来说,新疆是个遥远的地方。从北大医学院研究生毕业时,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人写的两封回信让她的人生发生了巨大转折。

新疆阿克苏地区卫健委干部、2021级西部计划志愿者张颖怡:“一封是给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藏大医学生的回信,另外一封是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一个回信。正值我自己也挺迷茫,可能也没有什么冲劲,但是我看到这两封回信,我也就搞清楚自己应该去哪里,怎么去发挥自己的价值,所以我当时就报名了西部计划,选择了去新疆兵团。”

张颖怡来到了地处南疆的阿拉尔市医院。她被手把手地教导,完成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过渡,也深刻感受到了这里对青年人才的渴求。结束为期两年的西部计划服务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新疆。得益于政策的倾斜,她以应届生的身份考入了阿克苏地区卫健委,继续为边疆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回到阿拉尔市医院,张颖怡惊喜地发现,这里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服务和留下来的志愿者们,远超当年。

据了解,我国出台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多项政策,向西部倾斜,让年轻人认识西部、了解西部。越来越多年轻人惊喜地发现,西部并不是印象中的落后地区,这里能够让他们充分施展自身才华,实现自我价值,最终,他们选择留在这里,成为推动西部发展的新生力量。以西部计划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2万多名服务期满志愿者选择扎根新疆、西藏,平均留疆、留藏率超过30%。

政策引路,理想照进现实。当青年和西部相向而行,西部也在以满满的诚意拥抱他们,不断优化的人才政策为青年们提供了不逊于发达地区的成长环境。

山东人刘向过去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新兰州人。复旦大学博士毕业时,兰州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这所百年名校,刘向并不陌生,自己的导师就毕业于此,但曾经,导师和许多兰大人才一样,因各种原因离开了。

人才流失,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伤筋动骨。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兰大费尽心思。

兰州大学党委人才办主任李鹏飞:“我们一直在思考青年人才需要什么。我觉得首先是一个待遇,要保障体面的生活;其次有一个教学科研平台能够有力地支撑发展;然后再就是管理服务,能不能有一个人才能够生活工作的空间和职业发展通道。”

刘向获得了优厚的入职条件,以青年研究员身份聘用5年,同时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启动科研经费100万元;聘期结束合格将直接转聘为教授。还能免费入住兰州市提供的人才公寓。

经过深思熟虑,刘向选择了兰大。依托兰大的平台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他把我国主要天然草场连片分布区进行了系统性调查,实现了他最初的科研梦想。如今,刘向已顺利晋升为教授。

从2020年来,兰州大学引进各类人才660多人,在站博士后从2020年年初的100多人壮大到目前的400多人,人才流失局面彻底扭转。不仅是兰州大学,西部多地的人才环境都在持续优化。各地纷纷出台引才政策,解决人才后顾之忧。甘肃兰州推出“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宁夏启动“才聚宁夏1134行动”;新疆设立人才发展基金,实施“天山英才”“天池英才”等重点人才计划……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西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为更多的人才提供了扎根的土壤。

正在分享创业最新成果的董博是吉林长春人,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到出国留学,她始终专注于计算机与数据挖掘领域。2015年回国后,她选择在贵州开启创业之旅。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正盛,吸引了众多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投身其中。为扶持这些创业者,当地多个部门联合共同实施了贵州青年大数据创新创业服务行动计划。130多名博士导师入驻,筹建了青年大数据孵化基地,服务超4000名青年。

随着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贵州成为了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八大节点之一,更多的机遇随之而来。数字人、体积视频,这些前沿的科技都成为了董博团队的发展方向。创业十年,董博的团队从5人发展壮大到了200多人,公司也获得了贵州省互联网企业新锐奖。

据统计,从2012年到2022年,贵州研发人员的增幅达到了151%。而这种科技人才大幅增加的情况,在西部地区并不少见。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战略与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学明:“过去,西部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发展相对单一,导致吸纳人才的空间有限。但近年来,西部地区加大措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广大人才有了用武之地,最终形成了产业发展和人才集聚的这种良性循环。”

事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从支教课堂到科研高地,从数据云端到产业前沿,西部地区正用政策温度、平台高度、产业厚度,书写新时代的“人才西进记”。这里是一片广阔的天地,随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这里更增添了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成为了年轻人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大舞台。期待西部地区能够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为人才筑更好的巢,也期待更多的年轻人来到西部,敢闯敢拼,大有作为。

来源:央视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