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0 09:15:04
日前,《白俄罗斯农业》发表亚历山大博士文章,展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在小麦育种领域合作取得的新进展。中白联合培育的春小麦品种“XN 198”已提交国家品种试验体系。
2019年,白俄罗斯国家农业科学院与中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建设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启了中白农业科技合作的新篇章。经过5年多的发展,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新成果,中白联合培育的第1个春小麦品种“XN 198”已提交国家品种试验体系。
试验结果显示,XN198株高56-66 cm,抗倒伏性强;对叶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评分为9分;对赤霉病的抗性评分为7分,较白俄罗斯当地品种更具抗病性。XN 198早熟,生育期84-105天,比当地春小麦品种‘Lubava’平均早5-6天,容重701.32-726.1 g/L,灰分1.04-1.66%,湿面筋34.4-36.8%,蛋白质13.12-14.41%,产量最高达49.6吨/公顷。
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首席专家冯佰利教授表示,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将坚持以创新引领,用品种说话,让标准先行。通过选育一批品种、集成一批技术、研制一批标准,培养一批人才,实现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如同“巨石工业园”一样,把白俄罗斯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产学研用一体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典范,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贡献西农智慧。
据悉,示范园建设5年多来,学校依托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获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和陕西省农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并在陕西淳化县、延安市、米脂县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标准化合作示范基地,搭建了科技合作交流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先后引进展示小麦、大豆、荞麦、糜子等作物新品种120个;合作制定的《酿酒专用高粱生产技术规程》《糜子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两项标准在白俄罗斯发布实施,实现了陕西农业标准海外传播零的突破;联合研发的谷物条带沟播抗旱机具已经在白俄罗斯开始应用。与此同时,举办国际学术会议7次,其中首届中白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入选中国科协国际合作论坛目录。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俄乌白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资助下,先后有23名硕士研究生在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完成为期6-12月的实践训练,1名研究生已获白俄罗斯农学硕士学位。合作发表科研论文22篇,出版国际小米年专刊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0周年校庆学术专刊,共同编著的《“一带一路”农作物新品种与新技术(白俄罗斯卷)》获陕西省第八届研究生创新成果奖。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梁小波 张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