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10:54:41
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一群“头雁”正以振翅之姿引领乡村振兴浪潮。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飞霞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亮飞,正是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
晨光中的牛家梁镇,薛亮飞躬身查看玉米长势的身影与天际雁阵叠合成独特剪影。这位飞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军人,褪下军装披上“农甲”,放弃油田“铁饭碗”扎根黄土,用科技之犁深耕贫瘠土地,在陕北高原上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联农带农故事。
“农业需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踩泥土。”薛亮飞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最嘹亮的冲锋号是共同富裕的集结号。在他的带领下,飞霞合作社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带动周边120多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多元。这位荣获“十大养殖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的“头雁”,正以其领航之姿带领“群雁”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毅然返乡,铁血丹心起宏图
2003年,19岁的薛亮飞退伍回乡,带着军人特有的坚毅走进长庆油田。十二年的石油生涯,他既锤炼出“三老四严”的工业素养,也始终牵挂着家乡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每次回乡看到撂荒的土地和留守的老人,就像有根刺扎在心里。”2015年,他做出惊人之举——辞去稳定工作,带着全部积蓄返乡创立飞霞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5户社员100多亩薄田80多头黄牛,面对的是贫瘠的沙化土地和传统的散养模式。“军人字典里没有‘撤退’二字,要让黄土地里长出金子!”这个执拗的西北汉子像当年当兵时那样坚毅又果敢,他带着社员四处学习,钻研技术,誓要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
在田地里,他精心引进多种新的农作物品种,优化灌溉系统,使得土地的产出大幅提升;在牛舍中,他引进国内外知名优质黄牛品种——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它们体格健壮、毛色光亮,成为提升肉牛品质和产量的有力保障;在管理层面,他更是不遗余力,积极与农业专家建立联系,引进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从种植到养殖,从田间到市场,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策划和科学管理,确保了合作社的高效运作和持续发展。2017年,合作社被评为“家庭创业示范户”。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了合作社这个大家庭里,他们愿意跟随薛亮飞一起,探索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如今站在塬顶远眺,昔日的沙化坡地已铺满冬黑麦和青贮玉米,宛如涌动着的绿色云波,生机盎然;现代化牛舍的棚顶在阳光下粼粼生辉。薛亮飞仍保持着晨起巡栏的习惯,指尖拂过健硕的牛背时,总会想起那个背着行军包走进油田的清晨——这个西北汉子用枪茧未褪的双手,在贫瘠的高原上挥毫泼墨,绘就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振兴新画卷。
精心耕耘,多面发力共前行
“那年跟着薛总去河北选牛,当时就是相信他能带着我走出困境。牛群引进后,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我总是第一时间向薛总请教。而他,只要有时间,便会亲自来到现场指导。”牛家梁镇高家伙场村村民高华子站在牛舍里回忆道。阳光透过棚顶洒在40余头膘肥体壮的黄牛身上,映照出他与薛亮飞携手“犇”向致富路的点点滴滴。
2020年,在薛亮飞手把手的指导下,高华子从4头基础母牛起步,如今已发展成存栏40余头的家庭牧场,带领乡亲共富的生动注脚。
“我从2017年开始养牛,规模从最初的3棚200头扩大到了现在的8棚1200头,也成立了飞霞昌盛农牧业有限公司。”薛亮飞轻抚着牛栏,言语中透着自豪。面对市场竞争,他深谙“品质为王”的道理,引进西门塔尔、安格斯等优质黄牛品种,建立起严苛的科学饲养体系。
自动饲料投放机精准配比营养,环境控制系统实时监测温湿度,精准饲养管理系统让每头牛都拥有“健康档案”。在他的牛舍里,科技与农业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品牌化之路同样蹄疾步稳。从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到绿色食品博览会,飞霞黄牛肉凭借鲜嫩肉质与独特风味屡屡“出圈”。展会上采购商争相洽谈的场景,印证着薛亮飞“金杯银杯不如口碑”的经营哲学。
面对榆阳区土地沙化的严峻挑战,薛亮飞开启“生态攻坚战”。他创新的“冬黑麦+青贮玉米”轮作模式,让昔日的沙地重披绿装:冬黑麦根系固土保湿,青贮玉米亩产提升20%,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形成“种养循环”的生态闭环。这套组合拳不仅让土地“喘过气来”,更带动周边3000多亩耕地焕发新生。
这位黄土高原上的“现代牛倌”,始终践行着“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共富誓言。“一人富不算富”,薛亮飞将合作社打造成“技术扩散地”。定期举办的养殖培训班场场爆满,农业专家与养殖能手轮番授课;他带着技术员走村入户,从疫病防控到饲料配比倾囊相授。高华子等120多户村民因此受益,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今朝展望,绘就乡村新画卷
在榆林学院的阶梯教室里,一阵阵惊叹声随着投影画面此起彼伏——屏幕上,西门塔尔牛健硕的背肌线条与安格斯牛大理石般的肉质纹理交替闪现。讲台上,薛亮飞滑动着PPT,将二十年养殖心得化作鲜活课堂。这位飞霞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以客座讲师的新身份,在校园里掀起一股“养牛热”。
薛亮飞的教学从不囿于三尺讲台。他定期带着学生走进飞霞合作社的养殖场,这种“课堂+牛棚”的教学模式,已让多名学生掌握了从品种选育到市场分析的完整知识链。
而薛亮飞从不放弃自身的学习,参加榆阳区第六期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的经历,让他的视野再次拓宽。“之前参加过一次,没学够,这次又来参加,感受不一样,学到了更多新的知识。”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的日子里,他像块海绵般吸收着新的知识,笔记本上记满了知识要点:“这些‘武器’必须带回黄土高坡!”
如今,飞霞合作社的升级计划已铺开蓝图:薛亮飞计划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共享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红利。他还计划建立电商平台,将优质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让产品不仅能够覆盖本地市场,还能够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
“技术锁在保险柜里,不如撒进黄土里。”薛亮飞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帮助更多的农户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他计划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来讲解最新的农业科技和市场动态,为农户提供实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他目光灼灼道:“我们要把‘跟着我养牛’变成‘比我会养牛’!”
“企业家”“牛倌儿”“客座讲师”“头雁”,薛亮飞的“多重身份”始终围绕着同一个圆心——让黄土地上的乡亲们,踩着科技的“云梯”,一步步攀登“致富”的高峰。站在牛舍前,薛亮飞的目光越过牛群,投向更远方的田野,“我们要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位黄土地上的“牛司令”知道,“乡村振兴需要头雁,更需要雁阵。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农户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共同富裕的天空中翱翔。”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赵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