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长丰县岗集镇:从军营到林海,他用一颗核桃筑梦赤子心

2025-04-09 10:14:48    黄文静 张强虎

人间最美四月天,在江淮分水岭上,千亩薄壳山核桃林随风摇曳,郁郁青青的枝丫向阳肆意生长,林下小麦绿油油的向远方铺展与路旁黄澄澄的油菜花相映成趣,满眼春光尽收眼底,传递着勃勃生机。

“树上有果,地下有粮,一亩地能产十斤油,这薄皮山核桃浑身都是宝!”这片种植园的主人,安徽丰景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冯斌自豪的向记者说道。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抛荒地;如今,这片土地已“长”出年产值过千万的绿色产业,而缔造这一成绩的,正是一名脱下军装、扛起锄头的退伍兵。

“抛荒地刺痛了我,总得有人为家乡做点事”

2013年,冯斌退役返乡,当他站在岗集镇桃山村的山坡上,千亩良田长满荒草,眼前景象令人揪心,“部队教会我‘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想为家乡的建设添一份坚实的力量。”冯斌说。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让他迅速行动。他用一年的时间,先后到云南、浙江、江苏、安徽阜阳等地参观考察,最终锁定薄壳山核桃——这种被誉为“坚果之王”的经济树种,耐旱抗瘠、附加值高,特别适合江淮分水岭的地理环境。“虽然薄壳山核桃树收益慢,也缺乏种植经验,但当时我们每亩田地,政府都会进行一定额度的补贴,而且家人也都很支持我,这样让我更有信心和毅力继续走下去。”冯斌的军人血性被彻底激发,创业初期,尽管面临了不少困难阻碍,但冯斌却选择迎难而上,立志要将眼前“荒地”耕成“绿洲”。

走进安徽丰景农业示范基地,眼前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粗壮的核桃树抽枝发芽进行新一轮的生长,树下小麦长势喜人,仿佛一座立体的绿色工厂。

“这叫‘林农复种’,向空中要油料、向地面要粮食、向时间要效益。”冯斌轻敲树干,这套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带来了短期收益,同时他还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既让乡亲们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经营,又提供近300个就业岗位带动基地周边农户达600余户,户均收入增加5万元,带动全县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

从2014年成立公司以来,在冯斌的用心经营下,他的种植基地目前种植薄壳山核桃品种树5万棵,育苗达20万棵,并与安徽省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阜阳市林科院和中国薄壳山核桃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引进薄壳山核桃优质品种,培育品种1200亩,标准化农、林、养结合种植园、全程机械化种植园1200亩。该企业先后被评定为“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长丰县薄壳山核桃科技种植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称号。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与摸索,2018年,冯斌又在基地牵头建设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水肥一体智能化标准园1000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低耗、环保、绿色”的现代化生态农业。

军装虽褪 兵心未改

2022年,冯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参与当地防疫任务。“若有战,召必回!”这份担当更延伸至公益领域:资助周边13名贫困学子,为他们的人生开辟新的希望。在村民口中,他是“穿迷彩服的暖心人”。他的办公室里,合肥市“最美退役军人”、全国林草乡土专家等多项证书、绶带熠熠生辉。身为省老兵应急救援队的一员,对冯斌来说,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即使工作再忙,只要社会需要,他就会立刻行动身体力行为周围群众送去帮助与温暖。

“202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又建立了薄壳山核桃初级加工厂,进一步拓宽产业的发展渠道。”谈及未来,冯斌有着许多想法,在他看来,企业强不是强,产业强才是强。“一日为兵,终身为民。乡村振兴,就是我的新战场!”从保家卫国的战士到乡村振兴的尖兵,冯斌用十年时间将军魂熔铸于土地。他的故事印证:最硬核的“武器”是科技,最深厚的“战壕”是民心,最持久的“战斗力”是为民初心。在江淮分水岭上,这颗“退伍不褪色”的山核桃,正裂变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周雪晴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