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9 10:51:51 曹丹妮
4月5日,沿着无定河湿地一路向前,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明媚的春光,记者走进位于榆林市横山区白界镇的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探访朱鹮在北纬三十七度的“家”。
基地一旁的监控室里,饲养员郝振斌正在显示器前观察着朱鹮的一举一动。“除了一天两次的喂食,大部分时间我们两个饲养员都在通过监控观察记录它们配对、进食、活动,以及孵蛋等细节。”郝振斌翻着表格说,“3月19日,我们基地的一对朱鹮产出了今年的第一颗‘彩蛋’,又在3月21日和23日产下了今年的第二、第三颗蛋。何时破壳,是我们现在密切关注的重点。”
2023年10月9日,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学习,郝振斌和朱序梅从汉中市秦岭大熊猫基地出发,带着10只朱鹮开启了这段“北上”之旅。为了迎接首批朱鹮的到来,横山区林业部门在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基地建设9个网笼和配套暖棚,并在笼舍供热和用水等方面下足了功夫。
谈起这次“北上”,郝振斌依旧动容:“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从朱鹮‘安家’到现在,我们两个肩上的担子很重。”
到了晌午,郝振斌开始了今天的投喂。朱序梅说:“因为朱鹮怕生,加之正处于孵蛋的特殊时期。因此这些朱鹮只有饲养员可以靠近。”监控画面里,当郝振斌带着早已备好的泥鳅和牛肉等食物进入笼中,朱鹮便迈着轻快的步伐靠近,悠闲地在一旁享用。
这时,朱序梅做起了朱鹮的小科普:“很多人不知道,朱鹮的家庭责任感很强,都是‘一夫一妻’制。你注意观察就能发现,当雌鸟下蛋时,雄鸟就会主动揽起孵化的责任。进食的时候也是这样,一只去吃,另一只则会安心孵蛋等待交接,总之窝里不能空着。”
一对朱鹮一年最多产两颗蛋,一天投喂两次,每只朱鹮每餐吃3至4两泥鳅或2两牛肉……这些细节,朱序梅和郝振斌早已了然于胸。
越冬、产卵、孵化、破壳、育雏。“我们与它们寸步不离,就连过年都是在基地过的。”朱序梅细数着一年来他们在基地里的点点滴滴,这一份人与朱鹮的缘分也让人更加感动。郝振斌应声:“在我们心里,它们早都成了‘家人’,饲养员这几个字,已经不光是一份工作了。”
“朱鹮对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它们能在横山区顺利繁衍,也说明我们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接下来,我们将严格按照科学流程开展各项工作,密切监测朱鹮卵的孵化进度,从温度、湿度到食物供应,全方位保障孵化环境的稳定。”榆林市横山区森林资源保护中心副主任王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