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15:05:46
一碗看似寻常的蘸水面
背后藏着千年的农耕智慧与
当代后稷们的科研坚守
这里不仅是“中国农科城”
更是中国小麦育种的前沿阵地
当传统美食遇上现代科技
一碗面条的温度里
升腾着土地与科研的完美对话
杨凌,
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
因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而闻名,
也因蘸水面赋予了更多的美食故事。
关于蘸水面的起源,
有一种说法是与
古代农耕始祖后稷有关。
相传4000多年前,
后稷在杨凌传授麦作技术:
通过九蒸九晒改良麦粒,
结合蘸水以“三扯”绝技
开创面条新纪元。
这一传说
就像许多古老的传统一样,
被岁月的尘埃轻轻掩盖,
史料未曾详细记载。
但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
那就是多年来,
在杨凌,
蘸水面
一直是当地人最喜爱的面食之一。
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代表的当代“后稷们”为蘸水面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注入了科技原动力,也为蘸水面的制作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一粒种子的诞生,承载的是杨凌小麦育种家夜以继日的钻研和努力,是百姓的温饱和梦想,更是一座城市的生命与活力。而让人们津津乐道、口口相传的杨凌“蘸水面”,正在奋力展现一粒“杨凌种”的科技力量。
多年来,美食爱好者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面条好,劲道,弹”。而这碗“好面”的得来依靠于蘸水面多年以来的原料意识:“好麦出好面”。
1985年,“小偃6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个品种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出50多个品种,包括大名鼎鼎的“西农979”“西农511”等。
优质、多抗的西农小麦深入人心。其中,“西农979”用“成绩”印证了这一点,它以优质强筋为标签,种植区域已遍及陕、豫、皖、苏、鄂、冀、渝等7省市,已成为全国第三大种植品种。
“人的头脑往往是健忘的,但人的肠胃是有记忆的。”杨凌食文化研究会会长李晓武说,筋度高是“西农226”与生俱来的特点,是它“变身”优质蘸水面最大的原料。
一碗蘸水面,半部种业史。
从后稷教民稼穑时掀起的麦浪,
到试验田里舞动的青苗穗影,
再到案板上揉搓出的绵长麦香,
四千年农耕血脉,
始终在这片热土上奔涌不息。
如今的蘸水面里,
既沉淀着黄土高原的日月风霜,
也跃动着当代“稷官”的智慧灵光。
这根后稷“扯”出来的面,
以科技为弦,传承为弓,
在新时代的餐桌上
奏响一曲生生不息的农耕长歌。
4月11日—15日,
以“舌尖杨凌·面韵千年”为主题的
杨凌蘸水面品鉴活动暨“面韵秦风”文化节
将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
杨陵区李台街道陈小寨盛大启幕,
快来尝尝这根劲道十足的蘸水面!
筷子挑起时,
面身如游龙抖鳞般簌簌震颤,
蘸入红亮酸辣的汤底一荡,
麦香便裹着椒麻在舌尖炸开,
满足感席卷心头。
这碗穿越千年的滋味,
等您来“咥”!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杨耀军 耿苏强 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