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 20:43:15
2023年8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马家塬村的土路上,一个背着迷彩背包的身影正踩着碎石前行,背包侧兜露出半本卷边的《农村政策法规》,扉页上“苏涛”两个字被汗水洇得发皱。这位31岁的退役军人、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此刻,带着组织的信任与群众的期盼,踏上了马家塬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作为单位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我深知肩上的责任不仅是一个职务,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不辜负组织重托,不辜负群众期待,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实干中变为现实。”这是苏涛到马家塬对村里干部群众说的第一句话。
实事求是 夯实基础工作
从接过驻村任命的那一刻起,苏涛便将自己视为马家塬村的“新村民”。驻村工作开展以来,苏涛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走村入户详细了解贫困户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建立马家塬村基础信息台账,此台账也成为了日后开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最近身体怎么样了?地里的忙还能干动吗?”来到低保户马生福家里,苏书记亲切地坐在沙发上和马生福拉起家常来,听到老人近来身体状况很好,他很是欣慰。
“最近腰还疼不疼了?”看到我们的到来,78岁的吴俊叶赶紧从炕上起来,苏书记一边询问老人近期的身体状况,一边给老人修理手机。
“苏书记来我们村上一年多了,是一个责任心强、有耐心的好后生,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找苏书记肯定没问题!”吴俊叶说道,苏涛经常前去看望并为马生福、吴俊叶等孤寡老人们送去大米、面粉、食用油、肉等生活用品,每次前来,老人们总是拉着他的手拉家常,一来二去,苏涛对全村各户家里的情况也有了了解,也对他的工作有了很大帮助。
在部队时,苏涛就最擅长“谈心交心”;到了村里,他更是把“谈心室”搬到了灶台边、炕头上、田野间。79岁的低保户杨奶奶家屋顶漏雨,他冒雨爬上房梁检修,瓦砾划破手掌也没停手;甚至连婆媳吵架、邻里纠纷,他都能搬出部队的“思想工作法”,让双方心服口服。
党建引领 多措并举建强村党组织
马家塬村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坪桥镇北33公里处,北与榆林市靖边县接壤,下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均在塬上。全村共333户1055人。2021,2023年先后获得先进集体荣誉。
苏涛到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党支部建设。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苏涛坚持带马家塬村两委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严格抓好党员学习和培训。针对年老体弱党员,村两委班子成员送教上门;针对流动党员,建立微信群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分享交流心得体会;针对农村青年党员,采取集中学习研讨、观影、参观红色旧址等方式展开学习。村党支部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夯实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先后组织党员开展党务知识学习29次,组织村民开展乡村振兴培训5场61人次、大棚种植培训3场156人次、苹果种植培训3场148人次,白绒山羊养殖培训4场65人次,构筑起了上下配套、团结协作的组织网络,使支部真正成为说话有人听,号召有人干,群众能认可的“主心骨”。同时,推动成立“乡贤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整治陈规陋习,让文明新风浸润乡村。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只有把党组织的凝聚力转化为群众的向心力,才能真正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振兴合力。”苏涛说道。
产业为基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暮春时节,正值大棚蔬菜生长旺季,记者跟随苏书记一起走进马家塬门村高兆荣的大棚,看到一排排一米多高的西红柿藤上硕果累累,一串串青红不一的果实饱满圆润,长势诱人。据高兆荣介绍,马家塬村销售量大的蔬菜是普罗旺斯西红柿,虽然西红柿栽种时间不长,但是质量良好,受到周边村民和采摘客人的喜爱。
“自打苏书记来了我们村上以后,经常来我们大棚里转悠,西红柿的行情怎么样,销售好不好,他一清二楚”高兆荣说道。
“大棚种植能见到利润,村民们也很乐意种植大棚蔬菜,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坚持把大棚种植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领群众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让大家都能过上幸福的好生活。”苏涛说。
目前,马家塬村规模产业有大棚44座,规模养殖户3户,家庭湖羊养殖场5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有村光伏发电站、杨园7.65兆瓦电站入股及8座五代大棚。2024年人均纯收入16500元。
乡村治理出实效 美丽乡村入画来
近日,在马家塬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村民们正在办理相关事项。刚办好新农保的村民康姚武说,他这个月刚满60周岁,填下表格,办好手续,以后就可以领养老金了。村里有了这个服务中心,办事真方便。
为方便村民办事,苏涛带领大家将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改造,统一收集村民的办理事项,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他还发动生活在本村的党员、热心居民等,组建起一支网格员队伍。他们在网格内巡查时,做好基础数据采集、社情民意收集、政策法规宣传,积极化解群众矛盾纠纷。
村容村貌整洁,邻里乡亲和睦……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苏涛坚持从乡村治理入手,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进乡村和谐有序。实施绿化项目,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实行门前“三包”,推进“三清三改”行动。推行乡村治理网格化管理机制,建成法治宣传长廊,开展重阳节敬老爱老等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年多过去了,他始终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工作目标,充分发挥退役军人本色,用一腔热情和一片赤诚践行初心和使命,把马家塬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幸福当作最大的幸福,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向组织和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讯员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