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1 10:23:28
2024年7月20日清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大院里,村民们的谈笑声划破了山村的宁静。一摞摞扎起的现金整整齐齐码放在桌子上,村委会工作人员手持扩音器,高声念出一个个名字:“刘笑林家,土地分红4700元!”“王艳梅家,3900元!”“李根生家,3600元!”……随着村民们依次签字、按手印、领钱,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庄,迎来了土地合作经营改革后的首次分红。
这场分红大会,不仅是义兴村农业转型的里程碑,更是王益区探索“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村集体+农户”土地托管模式的生动注脚。
“甩手掌柜”也能增收
“我们家的地全部入了股,这次分红拿了5000多元。农忙时我还在服务中心开农机,一个月工资3000多,比以前自己种地轻松多了!”义兴村村民宋九星一边数着钱,一边高兴地向记者算起了经济账。
像宋九星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过去,由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土地碎片化、种植技术落后等问题,许多农户种地收益低、风险大。如今,王益区推行的“大托管”模式,由铜川市王益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负责。该中心主任郑学锋说,这种模式让农民既能拿分红,又能打工赚钱,真正实现了“离地不失地、离乡不愁粮”。
“2023年我们村刚开始推行‘大托管’时,不少村民还持观望态度,但看到去年的收益,大家都抢着要加入。”义兴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已有80%的土地纳入托管,预计今年将实现全覆盖。” 郑学锋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管家”。
托管破解传统种植难题
“大托管”模式的核心,在于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铜川市王益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作为托管运营主体,整合零散土地,统一提供耕、种、防、收、售全链条服务,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智能化转型。
郑学锋介绍,“小田变大田”,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机。新模式下,一家一户的零散“小田”被整合,畦垄纵横的零碎土地被平整。大型机械在新集体的“大田”上统一耕种,实现了农业降本增效,还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机械装备等现代化要素引入农业生产,解决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走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
在服务中心的农机停放区,记者看到植保无人机、智能播种机、粮食烘干机等现代化设备整齐排列。郑学锋拿起一台植保无人机说:“这10台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1000亩地的喷药作业,比人工效率高得多,还能精准控制药量,减少30%的农药使用。”
除了机械化作业,服务中心还引入智慧农业管理系统,通过土壤监测、气象预警、病虫害AI识别等技术,实现科学种植。“比如玉米,我们采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路海东教授推广的‘合理密植+精准施肥’技术,亩产提高了15%以上。”郑学锋说。
“头雁”引领产业升级
郑学锋也是王益区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本地致富能手之一。他参加了2024年陕西省“头雁”培育项目,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参加学习。
郑学锋感慨地说:“培训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这些农业领域努力耕耘的人的心田。培训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们齐聚一堂,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思维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头雁”,郑学锋深知这一称号背后承载的不仅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他有幸聆听了众多专家的精彩授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路海东关于玉米单产提升关键技术的讲解,让他深刻认识到科学选种、合理密植、精准施肥对于提高产量的重要性。此外,他还学习了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生物防治、农业无人机应用等。这些新技术、新方法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他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楠关于“头雁”领导力提升与团队建设的课程,则为郑学锋指明了如何在团队中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方向。回到家乡后,他第一时间针对王益区全程机械化农事服务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
联农带农让更多农民搭上“共富快车”
目前,王益区已有5个行政村组、965亩土地实施“大托管”,下一步将向全区推广。郑学锋信心满满:“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托管面积突破5000亩,并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基地,让更多农民受益。”
“让农民的土地有人种,不用承担种植风险,收入更加多样化。”郑学锋表示,去年的“大托管”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明年将按照稳妥有序、分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持续发挥村集体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不断提高村民参与“统种共富”的积极性,让更多村民的腰包鼓起来、生活越来越美好。
“目前公司的业务板块逐步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科技含量持续提高,正在形成具有突破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新质生产力。”郑学锋介绍。
一只“头雁”飞过,引来百“雁”跟随。在这些“领头雁”的带动下,王益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带动着更多的群众一起飞翔,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迈进。(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婕 党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