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陕西子洲:三措并举 筑牢非遗传承根基

2025-04-23 12:05:59    王强

在陕北大地,子洲县正以深耕细作的姿态筑牢非遗传承根基。从剪纸技艺的全民普及课堂到面花艺术的亲子传承实践,再到陕北秧歌在校园的青春律动,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县城正通过多主体协同、多场景融合、多维度创新的立体化传承体系,让非遗从“活起来”走向“火起来”,成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

一场以“遇‘剪’美好 匠心传承”为主题的培训活动,在子洲县文化馆内热烈开展,剪纸爱好者们围坐桌前,在专业艺人的指导下研习折叠、起稿、运剪的技巧。作为市级非遗项目,子洲剪纸的传承突破了传统师徒相授的局限,通过政府部门牵头、妇联协同推进的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将技艺课堂开到了百姓身边。从刀法基础到创意设计,课程不仅涵盖传统纹样解析,更鼓励学员将现代生活元素融入创作,让千年剪纸技艺与当代审美同频共振。

王鹏 摄

非遗传承不只是少数人的坚守,而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理论与实操结合的系统化培训,越来越多市民从“旁观者”变为“传承者”,有的将剪纸作品转化为文创产品,有的走进社区开设公益小课堂,形成“一人学会、带动一片”的传播效应。这种“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让非遗保护从行政主导的“单项输入”转变为全民参与的“双向互动”,构建起最广泛的文化认同基础。

王鹏 摄

在子洲县实验小学的手工教室里,面团在孩子们与家长的手中变幻出小兔子、花朵等造型,家长一边示范捏制技巧,一边讲述面花在陕北节庆中的吉祥寓意。这场“捏面花”亲子活动是“非遗进校园”的生动缩影——通过将省级非遗项目转化为可体验、可互动的实践课程,传统文化在代际交流中完成了“基因传递”。学校不仅将面花、剪纸等技艺纳入校本课程,更通过举办非遗文化节、成立学生兴趣社团,让非遗从课堂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

高淼 摄

在继续教育中心的陕北秧歌课堂上,近百名中小学生跟着鼓点练习“十字步”“甩腰”等经典动作,专业老师根据青少年特点编排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节奏的舞蹈组合。“秧歌的步伐里藏着陕北人的精神气质,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律动中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授课老师的话语道出了校园传承的深层意义:当非遗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文化必修课”,当传统技艺通过课间操、兴趣班等形式融入日常,文化自信便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这种“从娃娃抓起”的战略,为非遗传承储备了最具生命力的“接班人”。

如今,剪纸的刀工、面花的塑形、秧歌的鼓点,已成为子洲县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这些实践不仅让本土居民在传统文化中找到归属感,更向外界展示了非遗传承的“子洲方案”——当保护与创新并重、传承与发展同行,古老技艺便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成为滋养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在非遗传承的征途上,子洲县的探索从未停歇。这座陕北小城用行动证明: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守护,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与“保存”,而是以时代为纸、以创新为笔,在传承中书写新的文化篇章。当非遗真正融入生活、贴近人心,文化的力量便能跨越时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绽放永恒光彩。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符金壮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