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09:50:34
文/胡月
“湖南是我国稻田复合种养的传统优势区域,面积约500万亩,且发展潜力大。但种养模式不优、资源利用不充分、关键技术不协同等问题突出。”湖南农业大学傅志强教授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
傅志强教授是湖南农业大学稻田生态种养创新团队带头人,湖南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硕士学位点领衔人,主要从事稻田生态种养理论与技术、水稻丰产低排协同机制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他团队研发的水稻全生育期稻鸭时空耦合、水稻梯垄栽培稻鱼共生、水稻生态厢沟栽培等技术,在“稻+鸭”“稻+鱼”“稻-虾”高效复合种养模式以及水稻丰产低排固碳技术等方面,有良好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声誉。
针对稻鸭、稻鱼、稻虾复合种养模式生态资源利用不耦合、共生技术不协同、集约技术不配套的突出问题,傅志强教授带领团队以模式创新为突破口,以稳粮提质高效技术为主攻方向,在湖南长沙县、浏阳市、南县、辰溪县建立核心基地,系统开展模式机制研究和关键技术及其配套装置设施研发,依托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技术示范,历经近20年的努力,他们将稻田高效复合种养技术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到700万亩以上,新增经济社会效益40亿元以上。
据了解,傅志强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稻田高效复合种养模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2024年获2022-2023年度2024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研发了“大小鸭轮换”“水鸭旱鸭混养”等技术,创建了“一季水稻两批鸭”水稻全生育期稻鸭共生模式;研发了“沟凼联体”“水稻梯垄栽培”等技术,创建了“高埂蓄水+窄沟鱼道+拱垄种稻+深凼栖鱼”稻鱼共生模式;研发了“小龙虾定向育苗”“水稻生态厢沟栽培”等技术,创建了“冬春养虾、夏秋种稻”双稻双虾复种轮养模式;解决了“稻+鸭”“稻+鱼”“稻-虾”存在的主要生产技术问题,实现了稳粮提质增效目标,提高了种粮积极性。
针对创建的大小鸭多批增养水稻全生育期稻鸭共生模式,傅志强解释道,研发生态厢沟田间工程的稻鸭健康种养技术,集成稻鸭时空耦合共生绿色种养技术体系,实现了节肥减药稳粮增效目标。
“我们创建了双季稻+大小鸭四批共栖和中稻-再生稻三批鸭共栖两类模式,比相应的传统稻鸭模式分别延长50、60天和25、30天共生时间;比传统水稻单作稻田杂草群落减少了50.0-98.0%,稻飞虱和二化螟虫口密度分别下降70.0-89.0%、30.0-60.0%,纹枯病病蔸率减少56.0%。”
傅志强团队研创的“深沟高厢、沟渠共享”稻鸭种养田间工程技术、双季稻“增苗足穗、绿色植保”和再生稻“头季重穗、再生多穗”生态栽培技术、以及“多批增养、时空耦合”鸭健康养殖技术,比相应的传统稻鸭模式亩增稻谷5-20公斤,亩节本89-145元、增效156-420元,亩节本增效245-565元。
团队创新提出了稻鱼沟凼联体高效复合共生模式,研发以水稻梯式栽培为核心的高密度稻鱼种养技术与配套设施,创新集成稻鱼高效绿色种养技术体系,实现了减药稳粮增效目标。
团队还创建了水稻梯式锲耕栽培和禾花鱼深凼寄养、窄沟投饵、垄厢取食高度融合的水稻+禾花鱼高效复合共生种养模式;研创了集“高埂蓄水+窄沟鱼道+拱垄种稻+深凼栖鱼”于一体的稻鱼复合共生田间工程技术、稻鱼共生耕作栽培与健康养殖的设施装备、水稻“高密度拱垄梯式锲耕栽培”技术和稻田鱼“高密度高埂窄沟深凼养殖”技术;与传统稻鱼共生比,亩增稻田蓄水量200立方米,亩增加秋片禾花鲤、夏花禾花鲫养殖量达100-200尾/亩、300-600尾/亩;亩增禾花鲤15-30公斤、禾花鲫10-15公斤。
此外,傅志强团队创建的“双季稻两批虾”稻虾高效复合种养模式,系统探索稻虾复种轮养机理,研发双季稻-虾复种轮养高效种养技术体系,实现了种稻稳粮、养虾增效的目标。
在创新集成中稻-虾丰产高效模式的基础上,傅志强团队研创了“夏秋复种、冬春复养”稻-虾新型高效复合种养新模式,解析了稻虾耦合机制;建立了“丰产厢沟+肥水集约”双季稻绿色丰产栽培和“高埂厢沟+引水增温”稻田小龙虾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多种一季水稻,亩增稻谷150-250公斤,增收大规格小龙虾30-50公斤。
傅志强告诉记者,目前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实用新型34项,同时助力打造辰溪稻花鱼、南洲稻虾米、渔家姑娘等品牌,成果累计推广面积640.22万亩,新增稻谷0.99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9.27亿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我省稻田复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通过项目实施,我们打造了一支以优秀青年人才为主、结构合理的稻田生态种养创新团队,与100余家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技术服务网点,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农民技术员上万人,培养研究生30多名;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30余项,在作物学报、生态学报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出版著作7部,参编教材12部,授权专利50多个,获得教学和科技成果奖6项。”傅志强自豪地说。
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柏连阳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傅志强主持的“稻田高效复合种养模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评价是: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成果针对稻田复合种养模式资源利用率不高、标准化程度低的突出问题,创建了以“生态厢沟”为核心的稻鸭、稻虾、稻鱼三类复合种养模式,揭示了稻田复合种养系统水稻与鸭、虾、鱼等动植物共生互利机制;研创了水稻梯式栽培、锲型耕作、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与健康养殖、稻鸭共生时空耦合及植物源广谱防病剂等关键技术与种养物化产品及设施装备,阐明了三大类复合种养模式的生产力和生态效应,提出了增产增效机理与途径,以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
他们构建了稻田高效复合种养技术体系,集成创新的技术应用于三大类复合种养模式,显著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整体居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