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农业强国·“原”上看会|千年农耕沃土,绽放油菜科技新花

2025-04-26 11:09:25   

深耕旱区沃土,铸就种业丰碑。

陕西杨凌,这座镌刻着后稷教民稼穑基因的农科之城,既是中华农耕文明的活态博物馆,更是种业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5月8日,第七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将在陕西杨凌召开,绝非偶然。这里,千年农耕智慧与秦创原农业板块的创新动能深度碰撞,旱区种业硅谷的科研积淀与第十一次省部共建会议的政策红利同频共振,共同编织出一幅“以种业强芯驱动农业强国”的壮阔图景。

20250426111205864-39-b5e7c.jpeg

立于历史纵深: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的时空对话

从后稷“九蒸九晒”驯化麦种,到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于生产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再到当代的“秦优1618”连续3年成为农业农村部推荐的主导品种,杨凌领跑全国的农耕血脉始终奔涌不息。

作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承载着破解旱区农业瓶颈的国家使命。全国性行业高规格会议在此召开,正是对“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战略的生动回应——这里的油菜品种展示基地,155个油菜新品种如同科技方阵接受检阅,既是对“藏粮于技”的实践诠释,更是对“端牢中国油瓶”的庄严承诺。

乘势政策东风:省部共建与秦创原的叠加效应

第十一次省部共建会议释放出“深化区校融合”的强烈信号,杨凌正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为轴心,构建“实验室-试验田-生产线”的科技创新链路。

秦创原农业板块在此吹响号角,推动“华油杂62R”“秦优DK4”等抗根肿病品种跨越“达尔文之海”,实现从论文专利到田间产量的“生死一搏”“惊险一跃”。而旱区种业硅谷的定位,更让杨凌成为破解盐碱地治理难题的前沿阵地——如“秦优1618”在陕西渭南盐碱地创下亩产221公斤的奇迹,彰显科技赋能盐碱地、冬闲田等边际土地的“硬核实力”。

破局产业痛点:从根肿病防治到全链生态构建

面对4800万亩根肿病威胁,大会将“科技破题”推向高潮:华中农大“华油杂62R”、“华双5R”、陕西杂交油菜中心“秦优DK4”等抗病品种,与智慧化栽培管理平台形成立体防控体系……

纵观前六届大会,杨凌独创的“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模式,让中农发种业、长安花粮油、安徽红旗种业等头部企业的需求直通实验室,催生“市场需求导向型”育种新范式。这种科企深度耦合,正是秦创原“拆除围墙、融通创新”理念的鲜活注脚。

眺望未来图景:新质生产力激荡旱区热土

当耐盐碱油菜在渭南盐碱地绽放金黄,当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敲除病害风险基因,杨凌已站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潮头。上届大会成立的陕西油菜种业科技创新联盟,正以“揭榜挂帅”机制集结全国精锐,向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深水区挺进。而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携手杨凌气象局研发的种业气象服务系统,更将大数据融入育种全周期,让“看天吃饭”变为“知天而作”。

以杨凌为镜,照见中国农业未来。从第七届全国(杨凌)油菜科技大会,可以洞见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格局。大会在杨凌召开,是历史必然与时代机遇的双向奔赴。这里,四千年的农耕文明积淀为创新沃土,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交织成发展经纬,科研尖峰与产业浪潮碰撞出变革火花。当耐盐碱油菜的根系扎进旱区大地,当根肿病防控技术惠及千万农户,杨凌正以科技为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书写着“端稳中国油瓶”的当代答卷——这既是杨凌的使命,更是中国农业走向世界的底气所在。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闫瑜涛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