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盐碱地变身记:榆阳大地奏响生态经济双赢曲

2025-04-28 09:02:12   

在陕西榆林无定河畔,曾经荒芜贫瘠的盐碱地,如今正经历着一场令人惊叹的蜕变。榆林市榆阳区通过不懈努力,将盐碱地治理作为推动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让“沉睡”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径。

唤醒“沉睡”土地:盐碱地上绘新景

四月的陕北,春意渐浓。无定河畔的榆林市榆阳区上湾镇赵家畔村,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一群忙碌的身影穿梭在肥沃的良田之上,为平整土地、修田埂做着收尾工作,这片曾经荒芜的盐碱地正在被唤醒。

赵家畔村主任叶仲元见证了这里的巨大变化。他说,自从区里开始治理盐碱地,自己天天往现场跑,亲眼看着这片盐碱地一点点焕发新颜。榆阳人祖祖辈辈都梦想把无定河畔的盐碱地变成良田、变成绿洲,如今,这个梦想正逐渐成为现实。随着水稻一同种下的,还有叶仲元和当地农户心里冉冉升起的绿色希望。

微信图片_20250409145756

在鱼河镇郑家沟村盐碱地治理现场,村民王鱼峰满脸喜悦。“经过去年盐碱地治理,我们村将土地进行流转,村民每人能分红500元到900元,大家都非常高兴。”王鱼峰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鱼河镇镇长刘磊介绍,今年,村里将盐碱地治理后的土地流转给大户,响应区委、区政府关于促进水稻产业发展的政策,集中连片种植水稻,旨在再现鱼河镇“鱼米之乡,河畔飘香”的历史美誉。

榆阳区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降低土壤盐碱度,把盐碱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建成后预计亩产水稻1300斤,每亩收入较之前增收1500多元,切实实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上盐湾镇攻坚盐碱地的做法是榆阳区用心治好盐碱地的一个生动缩影。该镇因地施策,出台综合治理方案,按照“平、挖、并、建、育”一体化治理策略,实施“垫土平整、开挖暗壕、小块并大块、新建灌渠生产路、培育水稻种植产业”等多种措施,实现了灌排系统优化、土地平整与结构改良、节水控盐的目的,让盐碱地得到综合高效利用。

2024年以来,榆阳区在鱼河镇、鱼河峁镇、上盐湾镇陆续整治推进了5000亩盐碱地建设项目。目前,排水渠建设、土地平整工作已完成,4月初已交付给农户进行生产准备和经营,用于种植水稻。后期,还将通过土地平整、排水渠开挖、排渗管埋设、渠道砌护、土壤改良等一系列措施,将沿线盐碱地全部建成水稻种植基地,向着米量产的目标稳步迈进。

微信图片_20250427102931

在榆阳区小纪汗镇,一片平整的高标准农田里,大型拖拉机发出轰鸣声,村民们正在种植马铃薯。村干部满怀期待地说:“再过一段时间来,这里将是绿油油一片。”

擘画未来蓝图:绿色发展谱新篇

榆阳区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惠表示,2025年,榆阳区准备再次启动推进全区1.7万亩的盐碱地整治工作,对无定河畔的盐碱地和沟道地进行综合治理。预计到2026年,将全区的盐碱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建设万亩水稻田打下坚实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427105351

榆阳区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不仅注重土地的改造和利用,更着眼于长远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沉睡”的盐碱地实现二十年以上绿色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在盐碱地上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实现了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如今,在榆阳区昔日“绝收”的盐碱地上,水稻、玉米、小米、高粱等五彩斑斓的农作物茁壮成长,绘出一幅美丽的“新丰景”。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榆阳区共有耕地137.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19.48万亩。截至2024年底,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61.37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51%。这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榆阳区在盐碱地治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鱼河峁镇鱼河峁村项目区航拍图2

榆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资料图片

从曾经荒芜的盐碱地到如今生机勃勃的高标准农田,榆阳区加速盐碱地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绿色循环发展的故事仍在继续上演。未来,榆阳区将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深耕细作,让盐碱地焕发更大的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让“鱼米之乡、塞上江南”的美誉在新时代重新绽放光彩,让榆阳大地的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让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让生态与经济的和谐之美在陕北高原上持续展现。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俊辉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