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8 16:05:58
前言
自2021年以来,三台县断石乡党委政府围绕转变思想、转变观念,提出了“生态立乡、产业富乡、人才兴乡、文化强乡”发展战略,重点在于抓产业、抓发展,旨在推动断石乡向着“产业基地、精神高地、创业乐地、生活福地”方向迈进。断石乡党委书记李海军表示,近年来,断石乡把粮油蔬菜作为主导产业,将艾草、经果作为培育产业……截止目前,“天府粮仓”项目落地断石各村,探索出了一条农林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在断石乡的探索实践下,该乡白阳村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为之“嬗变”,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老百姓开始吃上了“产业饭”,乡村振兴已可预期。
辣椒大丰收,断石群众采摘忙
乡村四月,万花竞放,整个乡村一片绿意无限、生机盎然。
4月11日,断石乡白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培禄一早赶到村“两委”办公室,拿上笔记本,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朝着白阳村谭桥片区八社出发。
由于,这段时间是村民秧苗育种的关键时期,村里的农田翻耕、水源情况、播种情况,他都要做到了然于心。今天,他和村“两委”班子主要查看八社的“山坪塘”蓄水情况,确保群众们春耕顺利用水。
近年来,在断石乡党委政府“农林文旅”融合发展思路指引下,白阳村围绕粮油产业发展,不断强化基础实施建设,绘制出了一幅产业发展的崭新“画卷”。
眼下,白阳村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有力支撑,正向着产业兴村方向迈进……
从“看天吃饭”到“水旱从人”
现在的白阳村是由原白阳村、菜坝村、谭桥村合并而成,并分为“谭桥片区”“菜坝片区”和“白阳片区”。徐培禄坦言:“每年只要到了春耕时节,三个片区的缺水问题,成为了老百姓的揪心事。”
据徐培禄介绍,当时的谭桥村、白阳村没有一口能蓄水的“山坪塘”。从2020年5月开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走村入户。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当到了谭桥片区一社时,村民林良玉看到他们的到来,急忙冲了上去:“徐书记,你们是干什么的?你们有空不?我带你们去看下我社的堰塘。”
在林良玉的带领下,徐培禄等人来到了一社的“山坪塘”边。“大家看看这就是我们社的堰塘,现在你们能否看出来,这还是堰塘么?”林良玉反问道。
眼前的一幕,让徐培禄感到意外,原本宽阔的“山坪塘”早已荒废,杂草丛生,老百姓几乎将生活垃圾丢在了堰塘里。他心想,该社耕地面积达到了90余亩以上,如果没有稳定的水源,老百姓种植农作物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徐培禄拉着林良玉的手郑重表示:“你们的诉求,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定记在心上,一定会把你们的诉求落实好。”
“或许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其他社极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徐培禄决心挨个挨个走访查证。
看着老百姓对水源的渴望,徐培禄决定加快调研进度。六月酷暑难当,平均气温32℃左右。冒着烈日炙烤,他拿着笔记本走在各社的田间地头,衣服被汗水打湿不止多少次。他告诉我们:“田间地头经常有毒蛇出没,为了避免被毒蛇咬伤,他随身携带着一把弯刀开路,目的是为了‘打草惊蛇’。”
白阳村改造完成的“山坪塘”
经过半个月时间的走访,徐培禄将所有调研情况,密密麻麻地记在了笔记本上,甚至将每个“山坪塘”在笔记本上画成草图,并详细标明尺寸。
他将调研情况汇总后发现,白阳片区七社、八社、谭桥片区三社、四社、五社、七社、八社的“山坪塘”急需改造。于是,他将所有调研了解的情况及时向断石乡党委政府上报,通过移民后扶项目,争取了上级项目资金82万元左右,用于全村“山坪塘”整治。
2021年6月,谭桥片区五社的“山坪塘”整治工程开始落地实施。截止目前,白阳村所有“山坪塘”已完成整治,群众们再也不用担心农业生产用水紧缺等问题。
从“道路阻隔”到“循环畅通”
“谭桥村与菜坝村这条‘断头路’什么时候才能够修通?”这是原谭桥村八社与菜坝村八社老百姓讨论最多的问题。
“可能村上没有公路修建的指标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指标哦!”合村并组之前,两社的老百姓不断找理由安慰自己。从群众的安慰中,也不难看到对道路建设的满心期待。
2008年,徐培禄还在原菜坝村当村主任时,当时就对谭桥村八社与菜坝村八社的道路修建问题进行了推进。“由于在这段道路中间,土地和林地,村与村之间基于土地林地占补问题难以协调,该路的修建问题就被搁浅了,但是两村之间群众对道路修通的愿望依然很强烈。”徐培禄回忆说。
随着全省启动合村并组工作的深入推进,道路修建再次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徐培禄通知关联村社员群众到村委会召开群众会议,刚开始群众始终围绕着土地、林地占补问题分歧很大。
白阳村谭桥片区与菜坝片区道路施工建设
徐培禄告诉村“两委”班子成员:“一次会议解决不了,就召开两次会议,两次会议解决不了,我们就挨家挨户去做群众工作,直到思想统一了为止。”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月的反复开会、沟通,关联村社员集体同意修建公路。
2022年春节期间,徐培禄开始向断石乡党委政府申报道路修建项目。事实上,项目进展并不是那么顺利,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资金缺口问题。徐培禄多次找到施工方协商,既要保障工程质量,又要在资金允许的范围之内,开工建设。期初,施工方坚决不同意,徐培禄找到施工方负责人并告诉他:“修建道路是为老百姓做好事!”终于在徐培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中,道路建设落地实施。
2024年9月,一条群众期待了几代人的道路总算修通了,该路长555米、宽3米。“以前道路没有修通,我们要到菜坝村方向时,往往要绕行一大圈,现在道路修通了,我们再也不用绕行。更重要的是,老百姓可以将其作为生产便道,收割时节,效率实现了大幅度提升。”来自白阳村的严和兵畅谈着道路修建前后的变化。
从“传统种植”到“产业兴村”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永恒的话题,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从白阳村的区位交通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农业耕种方式等方面来看,该村与其他川中丘陵地区的乡村发展难题一样,老百姓主要种植传统农作物,村里面的劳动力大量外流,村里的老年人和留守儿童数量偏多,农业发展思路亟待转变。
在白阳村,由于农村老龄化加剧,村里青壮年劳动短缺,土地撂荒严重,特别是二台土更无人耕种……种种原因制约着这片土地的发展。
这些问题,徐培禄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转变思路、抓产业才能从根本上破题农村发展之困。
于是,白阳村首先严格守住国家耕地红线,因地制宜发展产业。2022年7月,白阳村村集体开始着手整治撂荒地302.44亩,用于发展粮油产业。现在白阳村在谭桥片区开始建立粮油产业园区,实施代耕代种,盘活土地资源,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也拓宽了群众的收入渠道。
据徐培禄介绍,粮油产业园区所产生的利润90%属于农户,1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老百姓不仅享受粮油产业带来的收益,同时可以在家就业,就近务工,获得务工收入,群众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攀升。
为了拓宽群众的致富增收渠道,断石乡党委政府于前些年就与成都郫县豆瓣厂签订收购协议,白阳村“两委”抓住“二荆条”辣椒产业种植计划,2023年全村种植辣椒100余亩,截止目前,种植面积还在增加,辣椒的产业也在持续提升。
白阳村“天府粮仓”油菜制种示范基地项目
走访在白阳村菜坝片区时,村民羊衣国正在为翻整的土壤盖上一层黑色的塑料薄膜。今年,在断石乡党委政府与白阳村“两委”的号召下,他还是要种植二荆条辣椒。他告诉我们,“当时担心种植辣椒会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会让自己血本无归。”于是,去年他看着其他群众种植辣椒产生的收入后,他决定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植了2分地,结果卖了1700多元。
这让羊衣国尝到了“甜头”,在去年种植的基础上,他决定再增加5分多地。他为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辣椒产量与市场行情,今年他的收入将超过5000元。”话语中,羊衣国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为了提高辣椒产量,在每次村“两委”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中,他听得格外认真。他说:“种植辣椒不能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我们只有通过技术才能提升产量。”
如今,三台县“天府粮仓”油菜制种示范基地已经落户白阳村。“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围绕断石乡党委政府产业发展思路,将白阳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人才聚集、生态美丽的现代化新村。”此时的徐培禄的眼神变得格外坚定。(鲍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