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30 15:20:00 陈小文 齐巨儒
( 农业科技报 ·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陈小文 齐巨儒)2025年4月29日,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近年来,陕西省渭南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渭南之路。
发布会上,渭南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晓勇从6个方面通报了截止目前所做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首先是总产值增长,2024年渭南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7%,粮食总产连续五年全省第一,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0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15位。 2005年第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7%。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方面。渭南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一是推动产教融合。渭南每年高校毕业生1.8万人,能为企业落地提供配套服务和高素质技能人才保障。全力支持高校围绕产业布局开展基础学科领域研究、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促进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二是激发创新活力。以秦创原(渭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统揽,全力建设渭南农业创新谷,加快构建“一核十两翼+N产业链”格局。优化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运营管理,做大“西安研发、渭南制造”品牌,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50家,瞪羚企业超过25家。三是加强人才引育。用活用好人才周转编制池,持续推行“市引县用”“校招共用”模式,加快科技人才双向流动。今年将引进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专业人才300名以上。
市级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渭南市级重点项目超额完成投资任务,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落地16个,制造业投资增长47%、居全省第 一。下一步,渭南市集中精力抓项目、招大商,为当下发展点题、为未来发展破题。一是精心谋划项目。紧盯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投向,计划策划包装重大项目500个、总投资3000亿元以上。一季度共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58个、总投资971.1亿元。二是全力推进项目。延伸拓展“四个一批”机制,力促404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50亿元。一季度,全市新建重点项目开工率超目标15.1个百分点,重点工业项目开工率72%,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32.5%、25.5%。三是抓好招商引资。坚持招大引强,把“每年每个县市区招引1个10-3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作为“硬任务”,努力实现招一个项目、育一个产业。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用好“四减一优”等机制,市级重点项目市域内手续连续5年一季度办结。
扩容提质,推动消费市场活力 ,目前渭南第三产业占比过半,消费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扩大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今年策划促消费活动87 场次,目前消费品以旧换新核销金额1.6亿元,带动交易金额10.7亿元。
外贸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渭南积极落实中国一中亚峰会涉陕成果, 锚定加快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目标,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拓展外贸空间。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持续开行“渭西欧”班列,支持勇拓机械等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大荔阳光玫瑰葡萄、白水苹果种苗首次出口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季度进出口总值增速全省第三。二是着力建设开放平台。印发《跨境电商产业园认定支持办法》,加快建设中亚(陕西)霍尔果斯果蔬交易中心,做好保税物流中心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争取前期工作。三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针对重点外贸企业制定“一对一”金融服务方案,切实解决重点企业融资、结算等方面的难题。一季度为外贸企业融资3.42亿元。
协同攻坚,推动产业链群聚势赋能,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是推动经济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围绕市级20条重点产业链,抓好6方面工作。一是稳定能源产业发展。加快陕北-关中750千伏第三输电通道等电网项目建设,力争原煤产量达到1800万吨。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金钼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进度,支持运达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推进“西安一渭南一韩城”氢能城际走廊建设。三是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实施陕焦化工生产设备等30个技改项目。加快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技术改造,严格控制规上工业非电用煤,年内全市工业重点领域产能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以上。四是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以华鹰航空无人机生产总装基地布局低空经济,推进华山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确保渭南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成投用。五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守好耕地保护红线,持续推进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确保粮食产量 250万吨以上,力争乳制品等4条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 亿元。六是做强现代服务业。抓好文旅产业链群建设,发展壮大文娱演艺、文化创意等产业,支持住宿业与旅游、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
就业优先,推动民生福祉成色更足,始终把稳就业、促增收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居全省第一。今年紧盯三项重点:一是扩宽就业渠道。稳定和拓展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落实公务员招录等各类岗位2406个。积极开展就业服务行动,先后组织招聘活动289 场次,签订劳动合同1.73万人次。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发放创业贷款5253.8万元。二是聚焦重点群体。精准帮扶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2024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到94%,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4万人,全市失业人员再就业3961人。三是强化就业服务。实施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示范期内开展职业培训6万人次以上,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个。依法从快从严处理各类欠薪案件,守护好劳动者的辛苦钱。
最后他表示,渭南发展机遇叠加,发展潜力无限。渭南市将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渭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