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西安市发布以抗旱为中心的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2025-05-06 09:00:57   

           当前,西安市小麦正处于孕穗-抽穗期,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进入了关键时期。针对当前苗情、墒情、病虫害情况特点,西安市农技中心制定以“抗旱为中心,赤霉病预防”为主的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努力保穗数、增粒数、提粒重,防灾减损夺丰收。

01科学肥水运筹

        小麦孕穗-抽穗期是形成小麦胚胎、增加小麦穗粒数的重要时期,确保水分供应非常重要。从小麦生育阶段对水分需要来看,当前到小麦抽穗,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80%较为适宜;小麦抽穗至成熟,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较好。

  1. 缺墒尽灌对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尤其是55%以下)的地块,采用井灌、渠灌、畦灌、滴灌、喷灌等各种方式能灌尽灌,灌水量以30-50方/亩为宜,保证小麦此期水分供给。

2.精准肥水

     对在拔节期已完成肥水调控的田块,当前只需实施补灌作业,无需追加氮肥;尚未在拔节期实施肥水管理的田块,可趁水追肥,亩追施尿素5-8公斤。

3.旱地分类施策

      对有水源或水源不足的旱地,可采用坑窖蓄水、河渠储水等多种集雨保墒措施,配套滴(喷)灌等技术补充灌溉,最大限度满足小麦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对于无灌溉条件的麦田,建议通过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或磷酸二氢钾等水溶性肥料,以减缓旱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02精准防控病虫

  1. 及时预防赤霉病一是要紧盯重点区域

    对于小麦赤霉病重发地块,要提前安排部署,进行统防统治。二是要把握防控时期。防治赤霉病的关键窗口期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可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等复配药剂及时喷药预防。第一次预防后5-7天开展第二次预防,喷药后6小时内若遇到降雨,应抢抓雨后晴好天气,再补防一次。两次防治避免连续使用单一药剂,建议轮换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三是要用足水量。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保证亩用水量为20-30升,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不低于4升,施药时应添加飞防助剂,确保穗部均匀着药。

2.做好“一喷多防”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的关键时期,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科学组配杀菌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一次喷施,多害防范。杀菌剂可选用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等药剂,杀虫剂可选用高效氯氟氢菊酯・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等药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可用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可用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肥等。

03提升小麦千粒重

       叶面喷肥对增加小麦千粒重有着直接影响。试验表明,在小麦灌浆初期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水溶性磷钾肥50-100克/亩,可增加千粒重3-7克。首次用药可结合“一喷多防”,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可溶性氨基酸水溶肥搭配杀菌剂、杀虫剂、芸苔素内酯等药剂。间隔7天后,再用磷酸二氢钾或可溶性氨基酸水溶肥进行叶面喷施,可实现绿色防控、提升千粒重的目的。

04科学防灾减灾

  1. 预防“干热风”

    根据气象部门预警,未来两周我市温度偏高、降水偏少,小麦“干热风”灾害发生风险系数较高。“干热风”发生时,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千粒重下降,造成产量损失。因此,在小麦灌浆期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当“干热风”来临前,通过多次短时微喷水,增加田间湿度,降低冠层温度,延长灌浆期,预防和降低“干热风”危害;也可通过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溶液及硼、锌等微量元素肥料,增强植株保水保肥能力,补充叶面营养,提升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

2.人工拔除杂草。

       以婆婆纳、节节麦、播娘蒿为主的田间恶性杂草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有害生物。小麦拔节期后,不能再使用化学除草剂,对于经过化除后仍有杂草残留麦田,人工拔除是根除防治残留杂草最有效的办法。恶性杂草拔除要在小麦灌浆中期前进行,做到连根整株拔出,并将拔除后的杂草带出小麦种植区域,进行集中销毁,不要随意丢弃或作为农家肥的沤肥,避免在此过程中出现落粒再生长的情况。

05及时减损收获

      适时收获是实现优质高效的关键环节。籽粒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间,此期收获粒重最大、产量最高。这一时期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选择晴好天气开展收割作业,躲避烂场雨,防止穗发芽,做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同时要保证收割机作业质量,减少机收损失,使总损失率≤2.0%、籽粒破损率≤2.0%、含杂率≤2.5%,做到无明显漏收、漏割。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靳民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