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 14:16:00
核心提示:上合组织成员国普遍面临贫困与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减贫合作已成为该组织框架下的重点议题。在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倡议提出六周年即将来临之际,5月19日,一场意义重大的上合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将在杨凌举行。
作为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之一的杨凌分论坛,将以“共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共谋减贫发展合作”为主题,聚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协同减贫发展等领域,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在粮食安全、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领域的深度协作。
这场以农业科技为纽带的国际盛会,能在杨凌农高区举行,这背后有着诸多深远的考量和特殊的意义。
农科城杨凌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减贫样本。追溯上合组织减贫事业历程,很容易发现其中十分醒目的“杨凌印记”。
从旱区节水技术输出到海外农业园区建设,从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到上合本国推广,从云端智慧管理到国际人才培训,杨凌不断为上合组织成员国间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其特有减贫经验也曾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肯定:赞叹中国减贫“成就突出”“经验丰富”。在第28届农高会期间,出席2021杨凌现代农业高端论坛的联合国官员就曾坦言:“作为最早成立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杨凌在国际农业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以其独特的农业科技优势,通过建立科研创新合作平台和海外农业合作园建立了合作关系,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减贫事业提供借鉴。
上合之“禾” “智”在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杨凌的科研主力,依托上合农业基地,将小麦、玉米、大麦、苹果等品种引入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家。
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农业科学院联合建设中白农业科技示范园,先后引进展示小麦、大豆、荞麦、糜子等农作物新品种120个,其中联合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农198”优质、抗病、高产,现已进入白俄罗斯小麦品种适应性评价程序。
除了品种选育,“一带一路”国际标准化合作也逐渐走向深入。2025年年初,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研制的《酿酒专用高粱种植技术规程》《糜子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两项国际合作标准在白俄罗斯发布,为上合组织国家农业生产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
在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技术示范园,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东教授的团队在此已深耕近7年时间,主要负责示范园苹果优良生态适应性砧穗组合的筛选、矮化种苗繁育技术和矮砧密植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及推广。
“通过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实现苹果产量的提高300公斤以上。”
截至目前,张东教授团队在示范园确定引进4个苹果品种,3个砧木类型,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并依托示范园开展技术培训工作。
也正因如此,吉尔吉斯斯坦科尔姆公司执行经理特卡琴科的种植信心有了极大地提高。
科技“送经” 授人以渔
干旱缺水,是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个共同挑战。随着来自中国的节水灌溉系统在中亚国家逐渐运用,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
2021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朱德兰教授带领团队将我国先进的太阳能驱动节水灌溉技术和智能型水肥一体技术引入乌兹别克斯坦,建成面积近100亩的海外节水农业示范园,形成了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系统。
朱德兰说,通过应用绿色节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帮助示范园农作物产量提高了30%,用水量节省了50%,成本投入减少了40%,让中亚国家在有限水资源的前提下更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杨凌示范区和西农大建设的海外园区不仅是技术试验田,更成为民心相通的纽带。
在哈萨克斯坦,西农大韩清芳教授团队通过作物栽培技术指导,推动当地农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形成可持续的科技内生动力。
在哈萨克斯坦农业科技示范园,韩清芳负责作物栽培管理与技术指导,通过推广良种良技良法,小麦亩均增产20%以上。
这些实践不仅输出技术,更传递中国“授人以渔”的减贫理念,深化上合国家的农业科技互信。
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农业合作,到异国他乡播撒“中国种子”;从海外建立“中乌节水农业海外示范园”“中吉农业科技示范园”……如今,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杨凌与上合国家互通互联的“黏合剂”。
农业科技的“人才摇篮”
作为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的“开路先锋”,杨凌的农业科技培训最先被规划统筹。早在2016年11月,12个国家的59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响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倡议,共同发起“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该联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文交流、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合作。
特别是2019年,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落户杨凌以来,杨凌示范区通过举办与减贫主题相关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农业及减贫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回到自己的国家后,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术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本国的农业发展和减贫事业。
从黄土地到中亚草原,从实验室到国际田垄,杨凌正以创新之力,书写着上合组织国家农业国际合作的新篇章,也为全球减贫与粮食安全贡献着杨凌独有的“中国方案”。
这一方案优势在于将中国农业科技的“硬实力”与减贫经验的“软实力”深度融合,通过上合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转化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发展的“共富动能”。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召开在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杨凌农高区将继续发挥“农业科技国家队”作用,与上合组织国家携手同行,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减贫事业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绽放出合作发展的绚丽之花。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杨耀军 耿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