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陕西横山区"六字工作法"绘就振兴新图景

2025-05-18 12:32:52   

5月15日,榆林市横山区“平时走干讲 经常读写想”中省市主流媒体主题采访活动正式拉开帷幕。20余家媒体记者深入雷龙湾镇、城关街道小王地村、殿市镇五龙山村、怀远街道官元峁社区等基层一线,聚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基层干部以实干创新绘就的发展新图景。

示范村蝶变:把口碑种进百姓心坎

采访首站,媒体团抵达雷龙湾镇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周界村。作为以土豆、小杂粮种植和牛羊养殖为主导产业的村落,2024年周界村交出亮眼成绩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35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自开展示范村创建,周界村探索出“一户一田一群羊”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农业与畜牧业双增效——6540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落地,2.1万只羊子规模养殖成势,300多亩果园绿意盎然。与此同时,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人居环境焕新颜。

20250518123547786-95-1de02.jpg_scale_.jpg

雷龙湾镇干部钱宏霞分享创建经验时表示,攻坚专班由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党员代表和保洁队员组成,逐户宣传环境整治。“示范村的牌子不在村口,而在老百姓心里。当我们把创建指标转化成‘厕所怎么改’‘地该怎么种’‘院子怎么美’这些具体问题,‘千万工程’就成了千家万户共同参与的工程。乡村振兴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钱红霞在采访中说道。

农田新答卷:科技赋能破解“靠天”困局

在城关街道小王地村,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驻城关街道办小王地村第一书记李冲展示了乡村振兴的科技解法。2024年,村里共投资700余万元推进109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960亩旱作农业节水灌溉项目,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彻底扭转陕北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针对高标准农田设备使用、维护及土地利用难题,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组建技术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指导。

20250518123953972-85-057bf.jpg_scale_.jpg

“多种粮、种好粮,既是增收路,更是保粮责。”李冲话语坚定。他深知,只有扎根乡土、心系群众,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文旅融合路:五龙山村的跨界突围

位于黑木头川中游的五龙山村,依托27.15平方公里的资源禀赋,构建起“农文旅”三位一体发展模式。6696亩耕地孕育特色作物,6000只存栏羊构筑养殖产业带,“四园一场一站”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两寺一村一校”文旅资源潜力巨大——国家级古村落底蕴深厚,《平凡世界》取景地原西县中学更是吸引无数游客打卡。

20250518124040688-48-38be3.jpg_scale_.jpg

榆林市农业农村局派驻殿市镇五龙山村第一书记高有才创新推出“驻村便民服务卡”,畅通干群沟通渠道。“‘走干讲读写想’六字工作法,是我们主动‘找茬’、精准破题的行动指南。”他介绍,通过走访入户,既解决村民生活难题,更谋划出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社区微治理:官元峁的红色网格密码

在怀远街道官元峁社区,党建引领下的精细化治理令人耳目一新。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晓介绍,“三色服务”机制、“五级五长精微网格”体系,配合常态化“三问三访”,让服务精准触达每家每户。“居民说事”站点、“红色议事小院”等10余个特色平台,与“巷道红管家”“流动红板凳议事会”等创新形式相互配合,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小蜜蜂微讲堂”普及政策,随手拍志愿服务队收集民意,“红管家”化解邻里纠纷,基层治理焕发新活力。

20250518124055674-98-9011d.jpg_scale_.jpg

从乡村振兴的产业突围,到社区治理的精细创新,横山区基层干部以“走干讲 读写想”六字工作法为指引,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破解难题。此次主题采访不仅展现了“实干为民”的生动实践,更彰显出基层治理创新的蓬勃生命力。未来,横山区将持续深化基层探索,书写乡村振兴与社区发展的高质量答卷。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符金壮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符金壮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