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社会责任报告(2024年度)

2025-05-26 14:45:52   

目录

一、前言        

二、政治责任        

三、阵地建设责任        

四、服务责任        

五、人文关怀责任        

六、文化责任        

七、安全责任        

八、道德责任        

九、保障权益责任        

十、合法经营责任        

十一、后记        

一、前言

1.媒体概况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成立于2022年4月,由农业科技报社和杨凌融媒体中心两家媒体整合组建。成立以来,聚焦服务党和国家“三农”工作大局和示范区中心工作,形成以“杨凌发布”全媒体矩阵为龙头,爱杨凌APP、杨凌新闻、杨凌视线以及第三方宣传平台为支撑的主流媒体矩阵。立足示范区核心使命,形成以“强农APP”为龙头,《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及其新媒体平台为支撑的涉农传播矩阵。现有自有平台和第三方平台30多个,总用户量突破2100万,初步构建了以移动传播为主体的新型涉农主流媒体传播体系。

2.社会责任理念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认真履行新闻媒体的职责使命,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践行媒体社会责任,始终坚持立足杨凌,面向旱区,辐射全国的宗旨,一方面做好区内宣传,全面聚焦杨凌“国家队”定位,深度讲好杨凌故事,传播杨凌声音,提升杨凌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坚持农科特色,做好涉农宣传,全方位传播现代农业科技,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新模式,成为服务“三农”、推动“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舆论力量。

3.2024年度获奖情况

2024年杨凌农科传媒集团26件作品分别获全国农民报好新闻作品奖、陕西新闻奖、陕西广播影视奖、全国科技报系统优秀作品奖。《农业科技报》荣获全国优秀科普报纸称号,强农APP入选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二、政治责任

1.政治方向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政治家办报办网办新媒体,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宣传党的主张、传播党的声音。聚焦示范区“国家队”定位,围绕农业科技传播,做强内容产品、服务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img1

img2

2.舆论引导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作为党媒国企,全面、系统、准确地阐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舆论压舱石、社会黏合剂、价值风向标的作用,在重大问题、突发事件、热点问题上主动作为,坚守职责使命,回应社会关切。2024年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充分利用全媒体优势,开设“决战‘三个年’杨凌在行动”“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三进三看”“农业双创中国行”“九秩强农路”“盛会聚焦”等专题专栏,刊播“融媒锐评”。同时全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解读“三农”政策,全方位传播现代农业科技,及时宣传报道全国各地“三农”工作涌现的先进典型和鲜活经验,全力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新格局。

img3

img4

2024年杨凌发布刊发相关报道

《农业科技报》2024.3.6

《农业科技报》2024.6.26

①《农业科技报》3月6日刊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开幕消息

②《农业科技报》6月26日刊发全国科技大会消息

3.舆论监督

集团重视舆论监督,科学、准确、依法、建设性地开展舆论监督,澄清谣言谬误,对不良现象进行曝光揭露,促进解决问题。

2024年集团开设全媒体社会民生栏目《杨凌视线》,聚焦群众衣食住行和急难愁盼问题开展舆论监督。通过监督报道解决了高干渠路和后稷路交界处井盖凸出、城区道路占道经营、部分小区存在消防隐患等问题,初步构建起“民有所需,我有所应”的舆论生态。

微信图片_20250507154535.png

微信图片_20250507154606.png

微信图片_20250507154643.png

2024年杨凌视线刊发舆论监督类相关报道

4.对外传播

2024年集团立足杨凌示范区“国家队”定位,持续聚焦上合组织农业基地、自贸片区、综保区、秦创原农业板块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和中非农业合作等项目落地建设进展情况,多篇报道“破圈”“刷屏”。上合减贫会期间,联合中省媒体先后策划实施了“上合组织农业基地倡议五周年”“网络大V看上合”等选题,深度讲好杨凌故事,传播杨凌好声音,“我在中国学农技”双语栏目获得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肯定。

img10

img11

img12

2024年杨凌发布刊发上合组织农业基地相关报道

三、阵地建设责任

1.融媒体矩阵

2024年,全力推进资源要素向移动端倾斜,优化整合涉农板块新媒体平台,强农APP二期建成投入使用,《农业科技报》入驻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强农小程序实现优化升级,“明察暗访”公众号与“杨凌视线”合并运行,启动运营“学习强国”杨凌平台,成立AI工作室,推动内容生产向智媒转变。

2.融媒体报道

2024年,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聚力做好融媒体重大主题报道。聚焦示范区“国家队”定位,全年共开设“深化‘三个年’杨凌在行动”“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三进三看”“农业双创中国行”“九秩强农路”“盛会聚焦”等专题专栏30多个,策划推出原创主题报道100多篇。组织、策划、参与“勇立潮头谱新篇”“风吹麦浪探粮‘芯’”“我在中国学农技”“网络大V看上合”“春季云上房展会”等全媒体活动10余场次,引领传媒话题流量榜。在对外宣传方面,向《人民日报》、央视网、新华社、陕西日报、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等中省主流媒体和平台播(刊)发杨凌新闻稿件500多篇条。特别是在“央媒工程”方面,先后联合央视制作《业精与“秦”2024陕西行动|杨凌篇》、与央视新闻联合采访拍摄《探秘国内最大人工模拟降水大厅》等报道,在“国际传播方面”,推出的视频作品《一颗种子让我认识了中国》,通过涉外平台推送,产生了广泛国际影响。

img13

img14

3.融合采编平台建设

2024年,集团把融合采编平台建设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不断加强软件硬件建设,聚合“报台网微端屏”等平台资源力量,重塑“策采编播发”流程,坚持统一指挥调度,建立编采联动、移动优先、内外同步、多方协作的内容生产流程。采编业务由相“加”迈向了相“融”,实现了资源共享,形成立体多样、融合传播的采编体系。在重大活动和热点事件中,宣传报道实现一次采访,视频、音频、图片、文字、H5、海报等新闻产品多次生成,极大提高了各项重大活动报道的生产效率和传播效率。

四、服务责任

1.信息服务

2024年,集团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提升用户体验、黏性,切实增强信息服务的扩展性。精心策划“乡村振兴看三秦”“‘千万工程’在陕西”“农业防灾减灾”“产业新观察”“聚焦新质生产力”等全媒体采访活动,开设“春耕计划”“夏耘行动”“秋实助农”“暖冬计划”等科技助农专家访谈专题专栏,“强农App+”矩阵线上解答各类种养殖问题1874条,强农APP入选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社会服务

集团积极探索“新闻十N”宣传服务模式,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推动新闻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圆满承办全国油菜科技大会、中国西部畜牧业博览会、小麦观摩会、“杨凌礼物”征集等重要活动以及杨凌马拉松赛、自行车赛、“村BA”、蘸水面大赛等赛事活动。积极参与农高会市场化运营,组织实施首届“四新”发布活动,完成“云上农高会”运维、农业智能装备专题展、后稷奖成果发布、展团展商专场发布、农高会成果发布等重要活动。

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多元服务模式,全年开展职业农民培训98期(次),培训58.44万人次,开展农技直播40余场次,建设《农业科技报》报刊村10个,展播陕西3+x农业特色产业视频340个,“强农优选”抖音直播间推介各类优质农产品118款,农科传媒赋能乡村振兴的“杨凌实践”迈出新步伐。

10月26日,由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参与承办的农高会“四新”发布活动成功首秀。

10月26日,由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参与承办的农高会“四新”发布活动成功首秀。

3.公益活动

发挥全媒体优势,积极参与杨凌马拉松赛、杨凌农科城自行车邀请赛等重大社会活动,助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策划实施“风吹麦浪探粮‘芯’”“我在中国学农技”“网络大V看上合”“春季云上房展会”等全媒体活动10余场次。发挥媒体优势,开展公益助农活动,通过《农业科技报》和新媒体平台开设“关注渍涝灾害天气”“关注汛期农业生产”等栏目,推出一批《多地小麦‘干热风’来袭 如何科学预防保丰收》等指导性稿件,解决农民生产难题的重点宣传稿件。通过“信息直通车”专栏和强农App直播农技云课堂,为群众免费发布农产品“卖难”信息。         

学雷锋

《农业科技报》3月5日刊发“学雷锋”公益广告

乡村振兴

《农业科技报》3月19日刊发乡村振兴公益广告

img18

2024年杨凌发布刊发公益宣传类报道

五、人文关怀责任

1.民生报道

集团认真践行媒体担当和社会责任,依托《杨凌视线》栏目,开设“热点关注”“直击现场”“种下梦想 爱上杨凌”等专栏,解决了高干渠路和后稷路交界处井盖凸出、城区道路占道经营、部分小区存在消防隐患等问题,又弘扬了“男童高烧抽搐 杨凌交警急速送医”等社会正能量,全年推送刊发涉及民生类稿件100余篇(条)。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网站、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推出重磅报道和爆点视频,提升民生新闻的报道质量。

微信图片_20250507163955.png

img20

img21

2024年杨凌刊发相关民生报道

2.灾难和事故报道

集团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优势,化解灾情带来的负效果, 在灾难和事故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真实准确、客观报道,并注重人文关怀,严格把握分寸,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和尊严,不渲染负面情绪,做到有态度、有温度。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网站等平台开设“安全生产月”“应急科普小课堂”等专题。推出《本周杨凌持续降雨,防汛安全不容忽视!》《这些防汛知识科普,请牢记》等报道,做好应急安全科普宣传工作。

新媒体平台开设“关注渍涝灾害天气”“关注汛期农业生产”等栏目,刊登一批如《多地小麦‘干热风’来袭 如何科学预防保丰收》等稿件,解决农民生产难题的重点宣传稿件。

img22

2024年杨凌发布应急科普相关报道

3.以人为本

集团开设专栏、专题、专版,策划推出一系列短视频、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网上网下宣传,形成强大的传播声势,全面展示先进人物典型风采,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2024年平台聚焦全国、省级、示范区劳动先进个人、道德模范,全平台先后推出杨凌示范区道德模范系列短视频,推出了《今天,向他们致敬!》《今天,以科技之名,致敬农业科学家!》等系列报道,激励和带动广大群众锐意进取、不懈奋斗。

img23

2024年8月19日,杨凌发布推出《今天,向他们致敬!》报道

六、文化责任

1.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集团多形式、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常年推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和报道。在集团自有平台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公益广告,宣传了中国梦,树立了新风尚,传播了正能量。承办了“情暖农科城”第五届杨凌示范区道德模范颁奖典礼暨新春文化惠民演出等多场社会活动,策划推出《星耀农科城》专栏,对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进行视频展播,树立道德标杆,彰显榜样力量。刊登“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学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日”“植树节”“第31届杨凌农高会”“杨凌示范区成立27周年”“乡村振兴”等公益广告23个整版,树立了新风尚,传播了正能量。

微信图片_20250507162711.png

微信图片_20250507162715.png

2024年1月19日、1月27日杨凌发布刊发道德模范相关报道

img26

节约粮食

2024年5月9日、8月19日、《农业科技报》刊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报道

2.传承繁荣优秀传统文化

集团深入挖掘传统节日、重要节气的深厚文化内涵,营造舆论氛围。先后推出《我们的节日•清明|网上祭英烈活动启动!点击参与→》《包粽子、做香囊…杨凌多彩活动迎端午》《中秋走基层:多彩活动传递温暖与欢乐》《杨凌:多彩重阳日 浓浓敬老情》《我们的节日•七夕 | 杨凌将开展这些主题活动》等多篇报道。

微信图片_20250507161940.jpg

微信图片_20250507161919.jpg

2024年杨凌发布和爱杨凌APP推出的传统文化报道

img30

img31

2024年《农业科技报》推出的传统文化报道

3.推动提升科学素养

集团加大科学新闻的报道和科学素养的知识普及,策划开设“科技博览”“农科知识小课堂”“科技大求真”专栏,营造尊重科学,实现提升科学素养的媒体责任。相继推出《西农大重大突破!我国苹果矮化品种选育工作有望加速》《西农大科研团队培育出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良种滩羊》《智能化预测预报农作物病害!〈人民日报〉点赞西农大这个科研团队!》等多篇科技报道。

1.png

2.png

2024年9月30日、12月9日杨凌发布刊发科技报道

2024 12 16 白菜上的小黑点究竟是啥?

img35

img36

2024年12月16日、3月13日、4月23日《农业科技报》刊发科技报道

七、安全责任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要求全体采编人员提高政治站位, 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精品意识,严格实行新闻报道审核的责任编辑制度和总编辑审核制度,坚持“三审三校”,坚持每周例会,开展全媒体报道质量评议活动,关口前移,全年未发生重大差错。中国农科新闻网等平台严格执行7*24小时值班制度,负责人带班制度,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和白名单制度,确保信息来源可靠。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报道期间,制定应急预案,实行双值班制,确保做到万无一失。

八、道德责任

1.遵守职业规范

严格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报纸出版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决杜绝有偿新闻,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

2.维护社会公德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先后刊登了维护社会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篇报道,先后刊登社会公益广告23个整版。

3.接受社会监督

严格执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对持证人员通过网站、报纸等平台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记者采访主动出示记者证;畅通新闻监督热线渠道,接受群众举报投诉,并予以及时回应。

九、保障权益责任

1.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采编人员开展正常采编活动,及时为全体职工缴纳商业意外险,每年组织员工进行体检。

2.保障新闻从业人员薪酬福利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严格遵守各项法律规章制度,与员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足额支付员工薪酬、缴纳“五险一金”。按时发放劳保福利用品和年节福利,严格落实职工法定假期、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切实保障职工休假休息权利。

3.规范新闻记者证管理

严格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工作要求,认真做好新闻采编人员记者证换证、申领、核验及日常管理工作。2024年认真组织新闻采编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时登记,有序组织换证工作,申领新证35件,办理1名离职人员记者证注销。

4.开展员工教育培训

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全省新闻战线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训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新闻记者网络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线上线下培训,29人参加了2024年新闻记者职业资格考试。

十、合法经营责任

1.遵守法律,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文件

杨凌农科传媒集团严格遵守网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开展广告经营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经营人员全年无违规违纪行为。

2.严格做到采编与经营“两分开”

严格执行采编经营“两分开”制度,严禁采编人员从事广告、发行等经营活动。对记者站新闻采编活动、职业行为进行了规范管理,明确记者站工作人员不得从事与新闻采编业务无关的活动。

3.不刊播违法违规广告

2024年,杨凌农科传媒集团未刊发过违法违规广告,未出现违法违规问题。

十一、后记

1.回应

2024年,杨凌农科传媒集团严格遵守新闻采编各项制度规定,从严管理各平台和从业人员,未受到行政处罚和通报批评。  

2.不足

2024年,集团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内容产品质量还不够高,形式不够创新,爆款产品不多,平台、账号关注量、活跃度不高,主流舆论引导能力还亟待加强。二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比较滞后,内容生产、审核、分发还主要依赖“人海战术”,内容生产传播效率还不高。三是新产业、新业态布局较慢,经营创收增长点不足,集团保运转压力较大。  

3.改进举措

(1)聚焦主责主业,推进系统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推进媒体融合由局部探索到整体深入的系统性变革,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考核评价、媒体布局、生产机制、经营模式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形成具有引领性的主流媒体新质生产力。

(2)持续推进央媒工程,壮大主流舆论。抓好大平台、大主题、大策划、大宣传,围绕示范区履行国家使命和高质量发展,精心策划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持续推进实施央媒传播工程、头条工程、精品工程,打造品牌栏目和典型案例,加强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省主流媒体深度合作,讲好杨凌故事,传播好杨凌声音。

(3)优化媒体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互联网思维配置媒体资源,精简精办频率频道,优化节目栏目设置,有序“关停并转”同质化平台账号,集中力量做优主平台、拓展主渠道、做强主账号。打造以“杨凌发布”全媒体矩阵为龙头,爱杨凌APP、杨凌新闻、杨凌视线以及第三方宣传平台为支撑的对内宣传平台。以“强农APP”为龙头,《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农林卫视及其新媒体平台为支撑的涉农宣传平台。

(4)整合区内资源,擦亮“杨凌农科”品牌。围绕示范区核心使命,整合主流媒体、农科教资源、省部共建、区校融合等政策资源优势,统筹培训要素,持续探索农业科技媒体推广和成果转化新模式,做强科技传播和农科服务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科培训品牌,提升“杨凌农科”品牌影响力。

(5)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强化“新闻+政务服务商务”造血机能,巩固提升传媒产业,探索科技引领、文化赋能、产业融合新业态,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全媒体经营模式。聚焦党媒国企文化属性,整合区内外文化、教育、旅游、体育、乡村振兴资源,做强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和展会产业。依托强农APP等智媒体平台,做强数字经济和国际传播产业,提供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建设解决方案,着力培育未来产业。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