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解码“杨凌样板”,赋能“周至实践” 周至百名科特派探路产业振兴

2025-06-06 17:52:55   

6月4日-5日,由中共周至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科技和工信局联合主办,杨凌农科培训服务中心承办的周至县2025年科技特派员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培训班在周至、杨凌两地举办。

微信图片_20250604175105

为期两天的培训,日程紧凑得如同盛夏抽穗的麦秆。在培训课堂上,专家们直切主题,干货密集呈现。他们分享的内容,令台下的科技特派员们时而蹙眉深思,时而豁然开朗,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

微信图片_20250604175108

次日,热浪依旧,但学员们的心已飞向田野。来自周至县的百余名科技特派员,怀揣着“归零”的求学心态,走进这片农科高地。当饱满翠绿的果实沉甸甸地悬挂眼前,科技特派员们的眼神里除了惊叹,更燃起“我们也能行”的炽热信念。

IMGM7339-109176163

短短四十八小时,是一次头脑的淬炼,更是视野的颠覆与重塑。结束时,学员们怀揣的不再是来时的空白与忐忑。而是关于标准化生产的决心,关于品牌化运营的蓝图,关于用科技之犁深耕周至沃土的坚定信念。

课堂蓄能:新知活水激荡“田秀才”心田

科技特派员是扎根沃野的“科技星火”,也是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智慧桥梁”,更是满怀情怀的乡村合伙人。

微信图片_20250605162935

在培训班开班之际,周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森谋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学员们提出了殷切期望。他强调,大家要以“归零”心态投入学习,更新知识体系;以“问题导向”推动实践,思考如何将杨凌的先进经验“嫁接”于周至的农业现实;以“开放思维”促进协作,在交流中碰撞智慧火花。

随后的理论课堂迅速点燃了一场“头脑风暴”。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副部长左文革带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下的项目申报与策划》课程,让陕西猕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阮银凤深受启发:“掌握了国家项目申请的门道,有了资金支撑,技术升级的路就能走得更宽。我希望能带着果农们一起学,一起闯!”

IMGM6993-09605896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征兵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讲座,则在学员们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新”品种、“新”技术、“新”营销理念,这些内容让来自九峰镇余家村的“果树郎中”武立朋如饮醍醐:“我要把资源整合起来,提升秦岭北麓的果树种植技术,让果农的笑容和枝头的果实一样饱满丰盈!”

紧接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客座讲师刘中权的《抖音短视频运营》课程,为这群深耕土地的学员们开辟了通向广阔市场的新窗口。课程内容实用性强,学员们纷纷掏出手机,点开抖音短视频平台,现场就操练了起来。

微信图片_20250605162945

课堂上的新知与感悟,最终汇聚成学员们沉甸甸的使命感。正如周至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技术干部金平涛在课后感言道:“科技服务‘三农’的使命,就是要在土地深处扎根,在难题面前出手。”这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将科技星火播撒至广袤田野的价值实践。

带着课堂点燃的新知与信念,科技特派员们即将重返周至的田间地头。他们肩负的正是将这“科技星火”转化为照亮乡村发展的“燎原之光”。躬身践行,向下扎根,科技特派员们的身影,必将在广袤的土地上,书写出科技兴农、产业富民的生动答卷。

微信图片_20250605174836

沃野寻真:问道杨凌见证科技“点土成金”

“科技赋能产业,唯有落地生根,方能结出硕果。”科技特派员程周生道出了此行的核心要义。6月5日,怀着这样的期待,百余名周至县科技特派员走进了杨凌的田间课堂,亲身感受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深刻塑造。

IMGM6572-087552510

IMGM6564-087312947

在中国·杨凌教稼名人馆,学员们沿着时间的轴线,从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创举,一路看到现代农业科学家在育种等领域的重大突破,一条跨越数千年的农业科技长河在眼前奔涌流淌。

置身其中,周至县美味果种植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高禄宁深受触动:“古代先贤与现代科学家的成就,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必须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去,推动周至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

IMGM6764-092040326

IMGM6738-091981412

IMGM6745-092006440

随后,学员们步入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展厅。这里,实物展品、多媒体演示与互动体验交织融合,生动描绘了上合国家农业合作与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图景。

科技特派员王效宜在震撼中找到了方向:“杨凌的技术和理念非常先进,回去后要帮农户提高生产水平。周至的猕猴桃产业也亟需引入这种智慧管理模式!”

IMGM6911-095441890

IMGM6936-095509144

走进杨凌中来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中来质朴的笑容,与挂满藤蔓的西红柿、顶花带刺的黄瓜共同诉说着科技兴农带来的丰收喜悦。从普通农民成长为致富带头人,王中来十几年的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励志课。特派员武立朋对合作社的智能温控系统赞不绝口:“精准高效!杨凌不愧是国家级农业科技高地。”

IMGM7200-108700463

微信图片_20250605174822

最后一站,科技特派员们来到杨凌国际猕猴桃创新创业园,其“一心四区”的布局以及标准化、系统化的产业模式,为特派员们打开了一扇眺望未来的窗口。富仁镇果农宋小宏,此前已在自家果园实践“一杆两蔓”模式。此行使他更加笃定:“生草免耕、‘表施肥’和‘一杆两蔓’这些技术,我一定要带回去大力推广!”

实地观摩学习行程虽短,但思想的震撼与收获的丰盈已深植于心。学员们眼中闪动着求知的光芒,心中激荡着干事创业的豪情。“当务之急是将这些标准化技术转化为果农易懂、易学、可操作的实用指南。”程周生说。

微信图片_20250605162931

星火燎原:杨凌智慧播撒周至振兴沃土

“通过实地观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作为科技特派员,首先要掌握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再带着他们一起干,这才是真正发挥‘科特派’精神。”科技特派员布凤深有感触地说道。

同行的蔡苗则着眼于区域合作与发展:“未来,我们应积极学习借鉴杨凌的成功经验,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本地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将先进技术、新品种应用于猕猴桃、苗木等特色产业,以科技赋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让科技在周至的土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微信图片_20250605174831

培训接近尾声,程周生站在葱郁的猕猴桃园中,心潮澎湃。此行让他更深切地体悟到:科技创新是驱动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作为科技特派员,其核心使命正是将前沿技术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强劲动能,切实助农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IMGM7008-096104587

如今,周至县科技特派员的队伍正日益壮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25年,全县选派了省、市、县三级126人科技特派员组成8个产业技术服务团,实现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截止目前,已开展技术服务1000余场次,惠及农民超2万人次,覆盖423个农业主体及233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这一串串数字背后,是科技力量在周至广袤乡野间点亮的万千希望。

IMGM6745-092006440

IMGM7114-107868220

此刻,当科技特派员们满载着杨凌的智慧星火重返周至大地,一场以科技深耕乡村的壮阔实践正在秦岭脚下蓄势待发。每一滴汗水灌溉的创新种子,每一次俯身向土地的求知探索,都在为这片沃野积蓄破土而出的磅礴力量。当科技的根系深扎乡土,产业振兴、乡村富足的蓬勃生机,便在这片土地上澎湃不息、未来可期!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谷幸 李煜强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