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体系成功举办2025年省科技活动周暨绿色低碳生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训

2025-06-11 11:23:46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强陕西省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响应陕西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关于举办“2025年陕西省科技活动周”的号召,并落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工作部署,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于2025年5月24~5月30日举办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绿色低碳生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训”活动。

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和岗位专家根据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以氢烷发酵与菌肥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土壤钝化修复技术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农业遥感技术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有机物料还田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高效施肥技术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装备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高堡膜技术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高质量发展等为主题,为全省各市县农业管理部门及广大农民朋友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兼具前沿性与实用性的科技培训课程。活动吸引了陕西省重点县农业管理部门、实施单位相关同志及广大农民朋友的踊跃参与。据统计,整个活动期间,系列讲座视频累计播放量突破57.88万次,获得了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

海报

5月24日,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邱凌教授率先开讲主题报告《氢烷发酵与菌肥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截至活动结束播放量已达11.32万次。邱凌教授系统阐释了厌氧氢烷-菌肥联产资源化转化技术,同步产出绿色清洁能源(氢气、甲烷)与高价值肥料(液体菌肥、固体菌肥)。他重点解析了炭基厌氧菌肥富含氮磷钾、维生素、有机酸、氨基酸、植物激素等成分,对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逆性的独特优势,并深入讲解了铁炭微生物聚合体强化厌氧氢烷发酵、农林生物质快速热解、优势菌剂高温堆肥等高效转化核心技术。同时,邱教授结合实例展示了应用成效:炭基腐殖酸复合固体菌肥在苹果、高山脆红李及小麦种植中提质增产效果显著;钙基氨基酸复合液体菌肥有效提升果蔬品质与产量;抑菌治腐型木焦油防腐剂高值利用技术有效防治果树腐烂病。整场报告为推进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性的技术方案。

img2

5月25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耿增超教授团队主讲的《土壤钝化修复技术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技术报告广受关注,截至发稿日播放量达6.86万次。报告系统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以陕西省勉县农田镉污染为例)及三大治理途径:改变重金属赋存状态、从土壤中去除重金属、利用防渗材料隔离污染区。团队重点推介了具有成本低、操作简、见效快、易推广优势的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强调其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报告详细讲授了磁化膨润土修饰水稻秸秆生物炭钝化Cd、磷改性苹果枝条生物炭钝化镉、磷改性生物炭修复镉-铅复合污染土壤等核心技术,并大力倡导应用“土壤调理剂+作物品种筛选+农艺调控+叶面阻控”联合修复技术。该技术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改良污染土壤实现安全利用,提升土壤质量,减少重金属向作物迁移风险;同时显著提升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实现增产增收,兼具生态与经济效益。

a1ecf61a905e3d73d455508524f198c

5月26日,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团队张青峰教授主讲的《农业遥感技术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技术培训报告反响热烈,截至发稿日播放量达9.4万次。报告立足国家推动空间科学、技术与应用全面发展的战略背景,梳理了中国农业从传统、设施向数字、精准及智慧农业演进的历程,并强调发展智慧农业对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的重要性。张教授系统阐述了智慧农业遥感技术“五高一全”(高覆盖、高空间/时间/光谱/立体分辨率、全天候时空协调)的核心优势及其通过卫星、无人机、传感器实现智能化农业资源监测与生产管理的功能,涵盖作物物候/养分/病虫害监测、土壤墒情分布、作物识别与面积提取、大范围长势监测与估产等关键领域。报告重点聚焦遥感技术如何赋能绿色低碳农业:支撑精准管理以优化资源利用;助力碳汇监测与生态保护;服务可再生能源规划;优化土地利用以降低碳排放;提升灾害响应与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img4

5月27日,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团队张育林副教授主讲的《有机物料还田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技术培训报告受到广泛关注,截至发稿日累计播放量已达7.45万次。报告着重强调土壤有机质持续供给植物养分、显著提升养分生物有效性、促进形成稳定团粒结构、大幅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与缓冲性能、并强力驱动微生物群落活性与土壤物质循环转化。张教授重点推介了其团队研发的创新技术模式——有机物料高量深施土壤复合培肥。该模式短期内可高效消纳大量田间堆存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快速实现资源化利用且不影响当季作物正常生长;长期而言,通过深层次碳固存,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全面提升基础地力、有效改良深层土壤结构、增厚肥沃有效耕作层并均衡补充土壤养分库容,从而大幅减少化肥依赖与投入成本、显著降低氮磷淋失等环境污染风险,最终达成“一次深改、长期受益”的土壤可持续改良目标。

img5

5月28日,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范利超教授主讲的《高效施肥技术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技术培训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截至发稿日播放量达7.3万次。报告开篇强调绿色低碳农业在“双碳”战略中的关键地位:农业生产既是碳排放源(化肥农药生产、农机燃油等),又可通过科学土壤管理提升碳汇能力。范教授深入剖析了氮肥施用引发的土壤无机碳库损失问题,基于施氮对土壤碳酸盐转化的影响机制研究,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通过精准匹配土壤供氮能力与作物需氮规律优化施肥,显著提升氮肥利用率(尤其针对果园、菜地等过量施氮区域);同步优化肥料结构,推广硝态氮肥及尿素-硝酸铵混合肥替代传统铵态氮肥,并配施有机肥或硝化抑制剂,从源头减少土壤酸化导致的碳损失;在无机碳损失敏感区,优先选用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高钙磷肥品种补充钙离子,协同延缓碳流失。该技术体系为减少农业碳排放、强化土壤固碳提供了可落地的科学路径,有力支撑农业绿色低碳转型。

img6

5月29日,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团队席新明副教授主讲的《现代农业装备赋能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技术培训报告反响热烈,截至发稿日播放量达8.31万次。报告系统阐释了现代农业装备在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绿色环保及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中的核心作用。重点介绍了自主研发的根茎类中药材多功能收获机,通过挖掘铲-拨送装置-两级药土分离系统-收集箱协同作业,实现板蓝根、丹参等药材的一次性切蔓、振动挖掘、低损分离与集中收集,具备高效低损、多地形适应能力,显著提升采收效率并降低损伤率。同时讲授了猕猴桃沼肥木醋液精准混施装备,基于生长期差异化浓度配比需求,实现沼液与木醋液的变量精确混合与同步施肥,通过耦合效应增强促生长与病虫害防治效果,同时减少药液残留污染及机具清洗耗水。通过突破传统采收依赖人工、施肥粗放的瓶颈,以智能化装备推动农业生产减损增效与生态资源协同优化,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硬核科技支撑。

img7

5月30日,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团队曹锡城博士主讲了“高堡膜技术促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高质量发展”技术培训报告,截止发稿日播放量达7.24万次。报告揭示地膜覆盖种植的"双刃剑"效应:虽具增温保墒压草优势,助推作物增产作用,但传统PE地膜易破碎残留,导致耕作层残膜量超标,形成严重白色污染。而残膜因回收成本高、再利用难,长期堆积废弃。针对此难题,团队创新研发强度高易回收“高堡膜”,依托拉伸流变塑化输运、多层旋转剪切复合成型等核心技术,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易回收性卓越,人工与机械回收率分别达98%和90%以上;二是再生价值突出,再造粒后力学性能优良,可高值化生产包装材料;三是农艺优势显著,在玉米种植中较普通膜提升地温、加速发育进程,优化穗长/粒重等指标更加显著,且对恶性杂草防效更优。该技术以全回收链条与增产增效能力,为破解农田白色污染、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img8

活动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开展,陕西省府谷县、黄龙县、岐山县、韩城市等区县农业主管部门同步组织集中学习。通过系统化培训,有效强化相关业务人员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认知深度,全面提升相关领域专业素养与核心技术掌握能力,为高质量推进农业生态发展管理服务赋能增效。

府谷1

韩城-薛东峰

黄龙1

岐山

本次以“2025 年度陕西省科技活动周暨绿色低碳生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训活动”为契机,集中展示了创新成果与理念,凝聚了科技工作者力量,厚植了全社会科学素养与创新土壤,为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