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22:19:19
6月16日,记者走进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当天,阳光明媚,田野里一片生机。
水稻田里,红岩村一组的周定远正弯腰忙着薅秧,翠绿的秧苗已扎根半月。“第一轮薅秧快收尾了,多亏前期想法设法保灌溉,又逢端午降雨,苗情比预期还好!”他直起身,抹了把汗,脸上是欣慰的笑容。
在他的身旁,记者感受到了这个乡镇新农人内在的劳动激情和应对今年旱情的内在创造力。
今年,周定远流转了100亩水田种植水稻,用工70多人,历时近一个月才完成全部移栽,为秋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周定远(左)接受记者现场采访
周定远的忙碌,是茨沟镇全力保障粮食生产的一个缩影。全镇干部群众不只是感叹诗与远方的田野,而是把“溪谷画廊、幸福茨沟”的梦想都寄放在山乡,在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用踏实与努力去投身去自强。今年以来,茨沟镇聚焦粮食安全主线,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完成稳粮扩豆增油任务。目前,夏种已基本完成,全镇水稻种植面积逾2000亩,大豆5000余亩,玉米种植规模达万余亩。
面对前期持续高温少雨严峻考验,茨沟镇积极应对,铺设水管、协调水泵水车、开发新水源,全力保障农田灌溉,确保播种、移栽顺利进行。红岩村党支部书记李良根介绍道,他第一时间奔走协调,成功从区水利局争取调拨了一批急需的水泵设备,解了部分田块的燃眉之急。更让村民感动的是,第一书记带头卷起裤腿,领着党员们一起走进水田,帮助劳力紧张的农户抢插秧苗,生动诠释了“人勤地不懒”。
图片:镇人大主席康明星(前一)带领镇、村干部到田间查看庄稼。
在茨沟镇瓦铺村,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另一番蓬勃景象。十四组村民胡德兴,同时也是安康黄鞍志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正俯身仔细查看魔芋的长势。房前屋后,一袋袋魔芋整齐排列,嫩绿的魔芋苗探出头来,昂扬向上。“今年合作社种了270亩魔芋,还发展了3万袋袋装栽培。除了自家管理,我们也为有需要的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胡德兴言语中充满自豪。
图片:安康黄鞍志鑫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德兴
近年来,茨沟镇聚焦红色文旅、绿色林果、金色种植“三色产业”,其中魔芋产业增长尤为迅猛。袋装魔芋规模从去年的5万筐激增至今年的30万筐。曾经零星散种的魔芋,如今已形成连片发展的规模化基地;过去个别村的单打独斗,已壮大为覆盖全镇10个村的共同产业。瓦铺村创新的“筐栽+粮芋套种”技术模式,不仅提升了效益,更在全区得到推广,辐射带动周边村镇。
与蓬勃的“黑色”魔芋产业相辉映,茨沟镇的传统“金色”优势产业——烤烟,也展现出强劲动力。今年,在极端干旱天气下,茨沟镇组建“烟草技术员+农技干部”专业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科学的抗旱保墒技术和地膜覆盖,指导烟农精准灌溉。全镇成功种植烤烟约4000亩,全部采用了烟站统一通过漂浮式培育(水培育苗)出的优质烟苗。这种烟苗长成的烟叶,色泽鲜艳,质地柔软,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传统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新育苗技术的应用率实现了100%全覆盖,相比2023年仅65%的面积使用,进步巨大。
支撑起茨沟镇火热“三夏”实践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深入田间地头的党建引领。由“第一书记服务团”提供的覆盖全产业链服务——从技术培训到销路对接——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在产业链延伸上,茨沟镇正积极推动魔芋产业向精深加工迈进,筹建本地加工厂提升附加值;同时强化烤烟产业的产销衔接,拓展更稳定的“订单农业”。在基础支撑上,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完善覆盖全镇的产业路网,全力破解制约山区发展的运输瓶颈。
展望未来,茨沟镇党委书记向伟表示:将继续锚定“溪谷画廊、幸福茨沟”的农旅融合发展定位,以党建为统领,聚焦“豆腐小镇”品牌和“三色”产业,着力发展壮大特色种植规模,做强做靓“豆腐小镇”、“红叶溪谷”农旅融合品牌,绘就山乡振兴新画卷。
通讯员 马梅娟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王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