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 11:13:09
六月的乡村夜晚,暑热稍退,正是村民纳凉休闲之际。在周至县竹峪镇的兰梅塬村、凤凰岭村、鸭沟村等地,一场场别开生面的“纳凉课堂”正如火如荼开展。
周至县科技特派员高禄宁、徐仓劳、李满悌、淡东宁、付春长、贺世彬等,化身知识传播者,把猕猴桃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村民身边,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书写着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篇章。
农户不用专门腾出劳作时间,不用奔赴远方会场,搬起小板凳,在村头广场、文化活动场地,就能开启知识充电之旅。这种接地气、贴生活的形式,瞬间拉近了技术与村民的距离,让大家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
“纳凉课堂”不局限于理论讲授,特派员们还深入果园,进行田间实操指导。从竹峪镇兰梅塬村的静谧小院,到凤凰岭村的文化广场,再到鸭沟村的休闲空地,特派员们的足迹遍布多个村落。
特派员们深知,猕猴桃生长,土壤是基础。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土壤质地、酸碱度对猕猴桃生长的影响。每到一处,都带着精心准备的内容,针对不同村猕猴桃种植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授课要点。
在鸭沟村授课时,高禄宁拿起土壤样本,直观展示板结土壤结构,“土壤板结就像给根系‘穿小鞋’,透气透水差,根系怎么好好长?”生动比喻让村民瞬间理解。
针对猕猴桃根系在缺氧环境(如土壤积水、板结)易出现的问题,徐仓劳借助PPT展示根系无氧呼吸过程,从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到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一步步解析对根系的伤害。
“根系坏了,树就长不好,果子也没保障,大家一定要重视土壤疏松,及时排涝。”同时,传授根系养护实用技巧,如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定期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呼吸,让村民掌握守护猕猴桃“生命线”的方法。
不同生长阶段,猕猴桃营养需求各异。李满悌围绕基肥、追肥时间与种类展开。“基肥要早施、施足,以腐熟农家肥为主,搭配缓释肥,给果树‘存粮’;萌芽期追氮肥促生长,果实膨大期补磷钾保产量……”针对部分村民盲目施肥、重化肥轻有机肥问题,耐心科普。“有机肥是‘长效饭’,化肥是‘快餐’,搭配好了,果子又大又甜,土壤也越种越肥。”
在凤凰岭村,淡东宁指着投影上叶片发黄、卷曲的图片,“这是缺铁,新叶发黄发白;那是缺镁,老叶边缘黄化……” 并传授叶面喷施、土壤补施等矫正手段,让村民能快速识别、解决营养问题,为果实优质高产护航。
付春长分享绿色防控技术时说:“蚜虫初期,用黄板诱捕,成本低又环保;红蜘蛛发生时,先看数量,少量就用天敌(如捕食螨)控制,严重了再选低毒农药。果蝇是猕猴桃果实杀手,要提前清理果园杂物,套袋前喷药预防……”
猕猴桃病害种类多,根腐病、炭疽病、褐斑病等威胁大。贺世彬结合当地发病规律,讲病害识别与防治。“下雨后果园积水,加上土壤透气性差,最容易犯病,发现树势衰弱、叶片发黄,得赶紧挖开根看看,烂根要剪掉,再用杀菌剂灌根。”
每堂课后,特派员们都会留出互动时间。村民们踊跃提问,小到“施肥时肥料撒多远合适”,大到“果园遭遇严重病害怎么挽救” 。
一位新种植户着急问:“我家猕猴桃刚种一年,叶子发黄,是不是根有问题?” 特派员们立刻详细询问种植情况、近期管理,判断可能是土壤肥力不足或浇水不当,给出“先测土壤肥力,少量多次施肥,控制浇水量”的建议。
经过多场“纳凉课堂”培训,村民们猕猴桃种植知识储备明显丰富。种植户王大叔说:“以前种猕猴桃靠‘瞎蒙’,现在听了专家讲,知道咋施肥、咋防病,心里有底了,明年肯定能种得更好!” 种植户们从“技术门外汉”向“半个专家”转变,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积极性更高。
“纳凉课堂”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用方言、俗语、生动案例讲解知识,让村民听得懂、能领会,是科技特派员长期服务乡村产业的缩影。不仅点亮了乡村夜晚,更点亮了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希望之路,是周至县农业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记者 李煜强 通讯员 高禄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