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1120180013
> 首页 > 旱塬 > 正文

电影《旱塬》杨凌首映 | 麦浪中的不朽丰碑

2025-06-26 14:42:40   

“有时我在想,我自己就是麦子,我恨我自己这粒麦子不够大、不够壮、不够多。不但让农民能吃饱肚子,还能让他们富裕起来,我这粒麦子的命,就值了。”

“你们这样撒磷肥不对,要挖沟、深埋,把深层土里的水调出来,这就叫‘以磷促根,以根调水’。”

“这块地,一定能打800斤。”

......

6月25日上午,以杨凌农业科学家李立科为原型创作的电影《旱塬》,在杨凌万达影城举行首映式。银幕光影流转,生动再现了李立科如何将昔日亩产仅100斤左右、被称为“合阳西伯利亚”的贫瘠之地,奇迹般转变为盛产800斤的“米粮川”。

IMG_0906

观众席间,质朴的陕西俚语引发阵阵会心笑声,而李立科缠绵病榻仍心系麦田的场景,又让无数观众瞬间泪崩。笑中有泪,泪中有光。这光,正是被李立科“扎根旱塬,誓要粮食翻番”那如麦根深扎大地般至死不渝的信念所点燃。

116分钟背后的千钧之力

“麦粒掉在地上被打烂的那个镜头,是我的亲身经历;挖麦穗根的细节,还原了真实经历。”电影《旱塬》放映结束后,李立科的大女儿李红娟动情地分享了她的感受。

这部由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农业科技报》传媒有限公司策划出品的影片,其故事取材于著名作家陈忠实与陕西日报记者田长山合作的经典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

IMG_0921

为真实还原李立科在这片土地上的坚守与付出,《旱塬》剧组也踏上了一条同样艰辛的创作之路。自2023年5月开机起,历时两年,主创团队深入陕甘宁的小麦主产区,特别是渭北旱塬的腹地,去采风、去体验、去捕捉最本真的生活气息。

导演王明军,这位在渭北旱塬长大的电影人,怀揣着对家乡故事的深厚情感接下了拍摄工作。拍摄期间,剧组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极端天气与艰苦环境中始终坚持实景拍摄,只为将旱塬的苍茫气韵和农耕生活,原汁原味地呈现在银幕上。

编剧张朋亮则坚守“人物故事真实、情感真实”的铁律。为精准刻画李立科,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电影处、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省电影行业协会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渭南市委宣传部、合阳县委宣传部等大力支持下,创作团队多次深入合阳采风,反复召开座谈会打磨剧本,并与李立科家属细致沟通,力求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

IMG_0943

主演曲国强为贴近角色,深入体验旱塬生活,更在与农民交流中深刻感受他们对李立科的深厚情感:“拍摄之苦远不及李立科同志的万分之一,但正是这样的体验,让我对他的敬意愈发深沉。”

从剧本的字句斟酌到演员的每一处动作设计,从广袤麦田的壮阔外景到农家小院的烟火气息,116分钟的成片,每一帧都凝聚着对真实的执着追求。

真实的力量穿透银幕

镢头挖进土地,种子播下,磷肥撒落;李立科的指尖滑过金黄的麦穗,甘井农民头戴草帽,躬身割麦;村民们捧着白面做的花馍围坐李立科身边:“老李,吃花馍。”这些扎根土地的生动画面,构成了电影《旱塬》的底色。

影片首映后,其艺术真实性与深刻内涵在专业影评人中激起强烈共鸣,被誉为同类题材的惊喜之作,赢得了广泛赞誉。

IMG_0994

中国夏衍电影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原西影集团副总经理孙毅安观影时“多次感动落泪”,盛赞影片“带来惊喜”,认为其“剧情清晰且细节动人,展现了主创团队深厚的文化底蕴。”

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授竹子评价《旱塬》是“王明军导演所有作品中打磨最精细的一部,从剧本到叙事均表现出色”。他特别赞赏影片对人物动机的真实刻画:李立科的奉献并非源于空洞口号,而是出于对“农民受苦”的深切感受以及“被骂怂”后“争气”的决心。这种贴近生活的动机避免了传统主旋律对人物的过度拔高。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张阿利观看完整影片后,认为是“意外的惊喜”。他强调,影片通过生活化细节,深刻展现了科学家与农民之间深层的联结,为农业科学家的精神赋予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著名文艺评论家、西安音乐学院仵埂教授同样特别赞赏影片对人物动机的处理,他精辟地指出李立科的奉献源于“对农民疾苦切肤的体验”,是“源自‘本我’的主体性动机”,这使得人物“真实可信”,成功规避了“无根基的英雄”塑造模式。

IMG_095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则从农业史角度给予高度评价:“《旱塬》成功再现了一位农业推广专家的感人形象,为杨凌众多可写的农业科学家树碑立传开了好头。”

科学家精神的当代表达

当银幕光影熄灭,灯光亮起,留在观众心头的,远不止一位科学家的成就清单,更是一种直抵心灵的情感冲击与精神感召。

首映现场,掌声如麦浪般连绵起伏。许多观众眼中噙着热泪,身旁的农科学生则眼神坚定:“土地不会辜负汗水,这就是我们的榜样!”影片所传递的坚守与奉献,已如饱满的麦粒,沉甸甸地落进每个人心田,生根发芽。

演员的倾力演绎,是对角色灵魂的虔诚靠近。主演曲国强坦言,希望通过表演塑造一个生动立体的农业科学家形象,感染更多人,从中汲取传承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626093445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任穆建新则说,作为同行,深受触动。他表示要学习李立科“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肩负起当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为推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这份敬意也迅速转化为行动力。杨凌示范区青年企业家协会秘书长黄磊观影后深受触动,当即表示将组织企业家朋友集体观看,“向农业科学家致敬,传播这份正能量”。

这种自发的群体响应,印证了影片强大的情感穿透力与社会价值。张阿利、仵埂等专家也力荐影片走进高校、中小学及党建活动,认为其兼具艺术感染力与正向价值引领,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启迪“国之大者”担当的生动教材。

微信图片_20250626093524

随着《旱塬》全国宣发大幕的拉开,这部承载着麦田厚重与生命温度的电影,将走进校园、机关、企业,更将借助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杨凌农高会等国际平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讲述这个关于中国土地、中国科学家与中国饭碗的动人故事。

信仰扎根之处,贫瘠亦可化为沃土,微光终将照亮苍穹。临近片尾,当李立科躺进麦田,耳边是风吹麦苗的沙沙声响,那仿佛是大地对赤子最深沉的回应。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谷幸 李煜强

来源:中国农科新闻网
编辑:于婷婷
陕ICP备13005735号-1 农业科技报社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29-87031703 www.nkb.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