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7 09:17:02
夕阳的余晖将渭北旱塬染成一片金黄,微风拂过,广袤无垠的麦田涌起层层麦浪,发出沙沙的轻响,似在低语着这些年的变迁。
6月25日,电影《旱塬》在杨凌首映,这部由杨凌农科传媒集团、《农业科技报》传媒有限公司策划出品,以杨凌农业科学家李立科为原型的影片,一经亮相便深深触动了在场观众的心弦。
银幕上,李立科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漫步在倾注了他无数心血的试验田。他的目光深情地扫过每一株麦穗,那饱满的颗粒,在晚霞的映照下闪烁着希望的光泽,宛如他心中已经实现的梦想。
“一看到剧本,我就被李立科老师身上的精神深深打动。为了演好这部戏、诠释好主人公形象,我们走访了当地许多地方,了解了他生活中的诸多细节,甚至试穿了他生前的衣物,以此感受他的气质。”李立科扮演者曲国强说,“希望通过表演,为大家展现一个更生动立体的农业科学家形象,让更多人被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并从中汲取传承的力量。”
影片中,李立科弯下腰,轻轻抚摸着麦穗,粗糙的手掌感受着那微微的刺痒和生命的力量。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往昔那些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在风雨中坚守试验的日子一一浮现眼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樊志民观后说:“李立科先生扎根渭北旱塬,竭尽全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了小麦产量,造福了一方百姓。”
“这片土地啊,我终究是放不下。”李立科喃喃自语,声音在风中飘散。樊志民说《旱塬》的上映,能把杨凌农业科学家扎根基层、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出来,带动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和智慧。
“当下,我们农业科研工作者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任,更应从李先生的事迹中汲取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从初到旱塬时面对贫瘠土地和质疑目光的艰难,到成功推广“以磷促根,以根调水”技术后小麦产量的首次飞跃,再到与病魔顽强抗争后依然执着于“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的钻研,桩桩件件,皆是李立科与这片土地的深刻羁绊。
“今天,观看了《旱塬》电影非常感动。李立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使渭北旱塬地区小麦产量翻了两翻,解决了农民吃粮问题,实现了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主任穆建新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学习李立科老师‘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精神,完成好我们这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坐在影厅里,杨凌职业农民王中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看到电影里李立科先生为了推广新技术,被农民质疑却依旧坚持,太感同身受了。我成立合作社初期,推广新技术也困难重重。如今我有了自己的现代化种植模式,更要像李立科先生一样,把先进技术分享给更多农民,带领大家一起把日子越过越好 。”
在王中来眼中,李立科是榜样,更是前行路上的指引者,激励着他在农业致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
农业大学生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怀揣着对农业的热情与憧憬。“影片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立科刚到东沟村时,村民们对他不理解,对他们来说,你管得了我一时。还管得了我一世吗?也就是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李立科,成为他愿意坚守在甘井镇的坚定力量。这也深深的激励着我们西农学子,我们也愿意接过这个接力棒,用自己的所学将青春奉献在祖国大地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二学生王彩卉备受启发。
电影《旱塬》如同一条纽带,连接起三代务农人。
影片中,老一辈科学家用无私奉献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现实中,农业科技工作者、职业农民、农业大学生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农业发展,在前辈的激励下,接过接力棒,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旱塬》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曲献给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赞歌,也是一次主流媒体实施系统性变革,以文化创新赋能农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李煜强 谷幸